用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强调了“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强调了“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特质。在这一新的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了人的“本位”,注重了学生的心理的需求,内容上更多的注意了选材的精美,不少的美文佳句被纳入中小学课本中,这给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也促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抽象的说教转向了形象的范导。
有人说“‘美’”是品格最高的字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中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都还具有很明显的模糊性和盲从性,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不失时机地利用课文中的审美资源,引导学生欣赏、鉴别,形成学生内心的美感效应,然后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之升华为一种健康的心理品德,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层次:
一、动情品读——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语文教材大量篇目中,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用他们智慧的笔将我们这个世界描绘得五彩缤纷,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些课文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用一颗动情的心去品读,从读中体验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给我们展示的无穷无尽的美妙,揣摩到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各种丰富的信息。
如:读山水诗,就要引导学生欣赏“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这些“无声诗”和“有声画”中的意境美;读抒情散文,就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浓郁的交织着怨与爱,怜与恨的人情美;读杂论,要引导学生剖析字里行间透射的机智、诙谐的哲理美;读小说、戏曲,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美;读科普著作,要探究宇宙间万物变换的神秘美。如果是读先秦文学,就要深谙诸子百家“礼仪、仁让”的伦理美;读外国作品,则需领略域外社会的风情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优美的语言、深情地描述,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审美对象直接对话,促成一种心灵的振憾和感悟,让“美”象清泉一样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从而主动去亲近美,让美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滋养学生性情,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用心鉴赏——帮助学生识别美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人们谈得最多的是美,而人们最不了解的也是美。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文化的交融,媒体的应运而生,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但面对世界的这种纷繁复杂,学生由于受到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律”能力的制约,他们在选择欣赏对象上,多数只注意到满足个人的的喜好,有时还可能会“只以感官刺激和麻醉的需要,选取恶劣的作品疗饥过瘾……”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就会“中毒”,其审美情趣也会越来越低劣,心理也会变得越来越阴暗,甚至成为“病态”心理。
西班牙作者塞万提斯的不朽名著《堂吉诃德》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他就是沉迷于骑士小说,而丧失了理智,把书中的魔术、打仗、创伤、恋爱等荒诞无稽的事当作了生活的真迪去效仿,把自己打扮成游侠骑士,到各地去冒险,最后在吃尽了苦头,出尽了洋相之后,狼狈地死去。这也就是他的审美认知出了偏差,导致悲剧的发生。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着怪装、留长发、抽烟、斗殴、早恋、“泡网巴”等,这都属于审美认知的模糊,由于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审美准则,因此就把生活中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作为美的样榜来模仿,有时是把那些不属于自己年龄应该有的行为作为美的偶象来推崇,如果这种心理倾向长期得不到遏止和矫正,那么在他们的一些“出格”的行动受到限制时,他们就会从内心产生抵触,压力一大,这种抵触就会加深,时间一长,便会产生犯罪心理,在这样的心理趋动下的行为,必定会给社会造成危害,而对个人一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美的本质,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帮他们抵制不良诱惑,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学习和误乐上来,还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或推荐有益的学习内容作为典范,这将是对学生终生成长护航,对社会的稳定进步负责。
三、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发现美
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指出:“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上”,“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又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世界上美好的,这是客观美的存在,但如果没有一个主观意识去发现它,它的审美价值也是不具备的。有位作家说得好:“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天末,遥遥欲坠的孤星”,美也与诗一样,也要人从“落花”、“流水”、“孤星”等客体中去寻找,去发现。如:如梅花的(“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桃花(“开春约灼灼,结实复离离”)、兰花(“花中好君子,天下第一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桂花(其香清可涤尘,浓能透云”)、桔树(“受命不迁兮生南国”)、雪松(“风刀霜剑愈青葱”)、红豆(“树树相思寄深情”),,由于诗人的发现,使这些自然物,成为了美的使者。诗人们用他们同样美丽的心和不朽的笔,不仅让它们美丽的外表更引人注目,还从它们各自的自然生长规律中发现了它们特有的气质,赋予它们高贵的品格,用它们来召示一种浩然的正义之气,用它们来影响人。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借用诗人的这种“手法”,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欣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还要用心去挖掘潜藏在各类事物和事理中的内涵美,只有经过长时期的这样的“寻美”熏陶,学生的心灵才会像是浸泡在“玉壶”之中,出落得冰清玉洁。他们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时,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走近这些美的化身,与它们相依相伴,用它们的精神来慰藉自己,即使是失败的人生,也可以象张继那样,创造出流芳千古的“不朽的失眠”
同样,这样的熏陶也可以改变学生的人际关系,因为学生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