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感

《建党伟业》观感

汤风杂文2026-07-11 22:22:06
不得不怀疑,高调的“不上八亿不下线”只是一中炒作手段。根据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讲,这样的片子无异于自绝退路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生”,指的当然是票房。过高的期望与过高的失望成正比,期望不过是一种想象的感
不得不怀疑,高调的“不上八亿不下线”只是一中炒作手段。根据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讲,这样的片子无异于自绝退路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生”,指的当然是票房。
过高的期望与过高的失望成正比,期望不过是一种想象的感受。但在此若妄图体验一种想象的感受,本身就带有有失公平的主观色彩。对于此片,搁置期望,却不能不谈对比。2009年《建国大业》横空出世,以前所未有的制片手段和宣传策略,将一个文化现象演变成文化事件,开创主旋律电影与时俱进的拍摄思维,并创造了一个票房神话。《建国大业》有太大的意义,以致与在面对《建党伟业》这样的前传时,不得不拿来比对。
《建国大业》好比是结构严谨的小说,运用了各种新潮手法,让我们畅快淋漓;相较于前作,《建党伟业》像是散文叙事,因此在这样快节奏的电影里,某些情节才显得拖沓。比如毛泽东与杨开慧看烟花的镜头,无可否认,这个片段的加入可以让我们更人性化地理解革命先烈,然而不难看出其中婉转地流溢着导演的个人情怀。我一直觉得《建党大业》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片,所以快节奏的叙事才能刺激观众。我不相信观众会奔着其中的个人情绪而看这场电影。《建国大业》的剪辑可谓就明快许多。1911至1921年的十年,是中国最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年代之一,宏观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怀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把握平衡的难题,观众总容易产生厚此薄彼的感觉。
电影名为《建党伟业》,可见主线一览无遗,而真正的建党在影片中不过二十分钟,其它的当然是交代背景。但可以看出,这样冗长的背景介绍只是照本宣科地复制历史。不论是历史大背景,还是历史小细节,只是为了在观众心理产生一种认同罢了,在此就很少看到让我们心潮澎湃的地方。我最感动的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那句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很坟墓,中国人永远不回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作为主旋律电影,仍不可避免地对主旋律人物有所偏颇。比如朱德的那场战争戏。其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略显冗长的战争场面是可以剪短一点的,因为重点要讲的重点只是蔡锷和朱德赢了,其过程在这十年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一些需要特写的地方,却难觅踪迹。
最后我想,这样的电影的产生一个奇迹,它有着不可复制性。《建国大业》成功了,倘若《建党伟业》没达到预期,那这种遗憾或许只能到十年后的翻拍才能弥补了。作为献礼片,众演员的加盟显示出了他们的诚意,而导演制片们不要只盯着票房,更要想着拍摄时的目的:尽管或许只是为了钱,但还有一个人人崇尚的方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