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车轮上的上海》:爱史者读史,爱车者读车

读《车轮上的上海》:爱史者读史,爱车者读车

照顾主儿杂文2026-07-12 00:51:59
无巧不成书。拿到这本书时,总习惯性地翻阅序跋。“在上海,在中国,怀有这样雄心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又岂止一个万钢!”徐茂昌先生的新作《车轮上的上海》以这句话结束,最末二字为国家电动车科研领域首席专家万
无巧不成书。拿到这本书时,总习惯性地翻阅序跋。“在上海,在中国,怀有这样雄心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又岂止一个万钢!”徐茂昌先生的新作《车轮上的上海》以这句话结束,最末二字为国家电动车科研领域首席专家万钢的名字。而当天,恰巧是这位上海同济大学校长被任命为中国科技部部长的日子。

车轮上的上海正加力加速,上海的车轮也在为国家加力加速。

不夸张地说,中国车史不可少上海一章,中国汽车也不可缺上海一角。于是,《车轮上的上海》给读者一个吃“双层汉堡包”的机会——每咬一口,就同时吃到上海吃到中国,吃到历史吃到汽车。你各取所好也好,你统统吃进也行。

从此书第一章“1901:汽车开进上海”起,那些故事和细节便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仿佛历史演义、甚至历史小说之感。从1900年12月31日写到1901年1月1日,八国联军铁蹄蹂躏后的清末中国,就以这样的转型姿态迎来了这个20世纪,而舶来的汽车也就在这样的世界局势下开进了中国,开进了上海。此处,汽车作为上海历史的见证人,真是无巧不巧。

这一开篇似乎注定了此书以宏大史观、丰富史料贯穿始终的总基调,作者总能站在一个恰当的历史高度上,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前,来俯瞰并审视上海,以及上海的车。从轿子、独轮车,到马车、黄包车,再到自行车、电车,直至汽车,一部上海史也就在各种车轮的混声部、大合唱中,被作者自然而然、娓娓道来。而“五卅”、“一二•八”、“八•一三”等上海革命、运动、战争等历史事件,甚至“橡皮股票风潮”、“妓女王莲英案”、“荣德生被绑票”等上海滩旧闻逸事,也都在汽车线索中被一一串起。更绝的是,第三章中文人墨客笔下的“车上海”,涉及一二十位现代名作家的相关作品,大约可从中发展出一篇中文系的有趣论文。

汽车毕竟是全书的头号主角,这本书也可谓汽车百科全书的“上海版”。其中有旧上海的各式洋车,有1931年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辆车“民生牌”,也有1937年中外合资造车的处女作“本茨式中国号”,还有国内最早的“替代能源汽车”——煤气发生炉车;直至建国后,从吉普越野车到凤凰小轿车,从红旗牌到上海牌,从上海大众桑塔纳到上海通用别克,以及许许多多如今在申城大街小巷上川行不息的各色各牌车辆。不但如此,书中还有对饶斌、陆吉安、胡茂元、万钢等车界资深人士的“独家记录”,甚至有一定程度上决定当今中国汽车走向的、那鲜为人知的五年半28次中德合资谈判历程。可以说,任何从上海出入的汽车与汽车人“词条”,似乎都能在这部“辞典”中找到,无一错漏。

那图文并茂的编排也令汽车迷们兴奋。第50页上,那70多年前,刊登在报刊上约20个汽车标志的资料照片,其中雪铁龙、菲亚特、别克等名牌多多少少都易容换脸,而今人不识的牌子则更多,不禁有时过境迁之感慨。再往后翻一页,便是1930年《申报》刊出的首期汽车新闻专版;再后一页,又是四年后,《申报》每周三出版的《汽车周刊》创刊号版样。在书后半部,上海汽车当代史中,还援引了1958年上海党报《解放日报》对“凤凰牌”轿车试制成功的报道原文,别有一番时代风味。

无巧不成书。读到此处,作为笔者、作为报人的我尤有爱不掩卷之意,这真是几十年的巧合啊!要知道,作者徐茂昌先生2000年创办《解放日报•汽车周刊》,正是在当年申报馆斜对面的新楼,也恰好是每逢周三出版一期。而在作者徐老师指导下,笔者我也有幸在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前一年为《汽车周刊》采编撰文。拜读此书,又对徐老师与上海汽车“深交”之“深”的程度,有了更深理解,更深叹服!

新世纪上海历史的车轮正不停行进,装载着满满一车的理想,此时此刻正如全书尾章所言:“没有尾声,只有前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