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湘西人

美在湘西人

鱼舟杂文2026-06-21 15:04:59
所有艺术均以抒情为主要意旨。所以在现在的艺术宝库里,很多都是表意深刻的艺术品,例如影片,大多都是关于人性的片子,电影亦在七大艺术之内,自然继承了所谓艺术的伟大衣钵,要想打动人,最重要的就是引起观众的共
所有艺术均以抒情为主要意旨。所以在现在的艺术宝库里,很多都是表意深刻的艺术品,例如影片,大多都是关于人性的片子,电影亦在七大艺术之内,自然继承了所谓艺术的伟大衣钵,要想打动人,最重要的就是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是情。
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总会有种特别的韵味吸引着观众,又因为韵“发乎情味”、“以情为胚”,所以情感在审美中的特点决定了韵的审美特点。情感在审美中具有的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决定了韵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二重性。《那山那人那狗》就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湘味十足的开场就已经打开了观众的胃口,提升了影片的审美层次,在接下来的情感高潮中就完美证明了其独特的艺术张力。在整体上看本片,就如一幅水墨画,美在湘西人,淳朴的人们就理所应当的是画笔,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当然就是写意,就是泼墨,就是工笔,就是素描,全片结束,留给人的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感觉,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挂在眼前。

首先,泼墨。
根据构思,意象体味,用泼墨法是激情的东西,泼后看似一小半已完成,但须细心收拾。泼墨为抽象墨块,需有构成意识,多淡墨,留“空白”,“活眼”写出黑白灰大的结构,开合气势,干或稍干后,再添加树石皴擦,云水屋宇,抽象中现具象,饶有风趣。再则,特别是创作大画,在画完成差不多了,用盛水笔洗中的涮笔水,根据需要泼画,涮笔水混合了色与墨,包含了丰富的淡灰颜色,用它来衔接轻重墨色,会使色调丰富,画面整体。在影片一开始,吃饭,打包,整个过程以暗色为主,就让人想到了墨,而后来,终究父亲还是不放心,跟着儿子一起又走了那条走了一辈子的老邮路,画面的色彩才亮了起来,墨开始慢慢被水一样的情淡化。而在赶路的起初那些画面也是非常唯美的,一父一子一狗,前进的脚步,确切的说是整个影片的画面都是很唯美的,很能给人感触。

其次,写意。
国画的一种画法,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在父子二人没到达一个的地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简明的故事中着重表现了父与子之间的隔阂,在又是在这一路中,父与子的隔阂渐渐消失,儿子开始理解父亲。为后来儿子理解父亲并热情继承父亲的衣钵打下功底。

再次,工笔。
亦称“细笔”。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这一层次主要是讲求在细节中表现魅力。影片在这一方面做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那一画面最是让人落泪,再者,镜头的变换,由平视到俯视,所有的情感在潺潺的流水中细腻又深刻的揪着观众的心,确实达到了工笔的标准。

又一幕,深深震撼了所有观众。在父子二人在亭子下休息时,信件被风吹走,说时迟,那时快,父亲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大的胆识追回来了所有信件,还有那条跟了父亲多年的狗“老二”的举动,也着实让人感动不止。特别是父亲追信时,那种的表情的透视,足可以证明父亲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更是一颗高度的责任心,也恰恰是这张表情,证明了细节的魅力。

最后,素描。
素描,是单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文学上运用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写法亦称素描。这跟结尾情节的情节的升华好像是不搭调,大家会说开头更像是素描。可是,素描是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内容的,这跟影片的结尾很相吻合,因为,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影片的结尾像湘西的山一样幽静,还是一父一子一狗,回忆性的画面给人一种历史朦胧感,却不再是来时一般的情,儿子理解了父亲,不需要大肆地渲染,只是点点目光便可知悉一切,这也符合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平淡无奇中深刻表现。
美在湘西人,另一作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也是一幅山水画的感觉,同样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同样是一老一少一狗,虽然里面的关系没有《那山那人那狗》简单,但人情是同样的纯粹,重在一种人性美。
情味的内涵是生命的力和热,传情与表意之间尽情渲染着人情与生命的可贵与炽热,无论审美观如何进步,人性与人情是作品永远是衡量作品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尺,在一个所谓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仍是有情,纯粹的生活仍是人类向往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