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割麦插秧》看三农问题
作家刘醒龙深入农村生活,很擅长写乡土小说。他写市场经济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入木三分,引人入胜。看了他的《割麦插秧》,不禁为主人公吕大能的那一腔土地情结所感动。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土地上时,有所
作家刘醒龙深入农村生活,很擅长写乡土小说。他写市场经济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入木三分,引人入胜。看了他的《割麦插秧》,不禁为主人公吕大能的那一腔土地情结所感动。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土地上时,有所思有所感。土地是农民的宝。小说《割麦插秧》中的吕大能,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村里响应镇上的号召,要扩大修理厂的规模,要圈吕家的地。吕大能想尽各种办法,与村上镇上做斗争,最终保住了土地。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然而,也许这只是作家刘醒龙对我们的安慰罢了。在工业化大旗高举,城市化建设紧随的今天,各地的征地圈地之风如火如荼,属于农民手中的那点权力,实在是少得可怜。往往是这样,政府引进资本建厂,需要用土地,农民就只能乖乖交出,没说话的余地。这固然有社会,经济等方面制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却是反映了我们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势。今天我们的中国地方上的政府,大多数还是处于“人治”社会,政治民主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希望工程。而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手中唯一的资本,就是那几块土皮。几辈子靠着土地养活的吕大能知道有土地才会有饭说,征地赔款是暂时的,难免坐吃山空。吃饭是大事,有土地在,心里踏实。所以在他家自己的麦田上,他誓死捍卫,为了土地不怕坐牢甚至不怕死亡。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地道的中国农民。然而,在现实的广大农村,土地却并不是如此的受尊敬。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大多数农民深感在土地上的辛勤劳动不仅不能发财致富,甚至不能养家糊口,于是纷纷走下土地,涌入城市,很多良田好土就白白的荒芜浪费了。与此同时,全国普遍在搞新农村建设,大打工业兴乡,工业兴村的牌子,一大批一大批的土地上,钢筋水泥架构的建筑鳞次栉比。每天都有土地在消失,每天都有人扔下锄头,走向城市。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也越来越少。据相关报道,有个别村落,全村就没有一个人在种地的。我相信大有这样的村落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须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发展不起来,也许在短时间内,工业确实会保持向上发展的活力势头,但从长远看,若农业萎缩不前,势必也会影响工业发展的后劲。在我看来,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农业问题中的农民问题摆在最重要位置上来。新农村建设的三大要义是:农民,农村,农业。这三要素中,农民是主体。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兴旺,关键在农民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农民实在是负担太重了。前些年,我们大搞经济建设,搞农业支持工业,经济是发展了,国家是富裕了,但农民的生活却是没有太大的改善。后来,我们免征农业税,实行惠农补贴,可是财政资金是有限的,那一点补贴,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实在是不起作用,要说促进农民致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了。为什么农民都不喜欢在种地,因为那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季庄稼种下去,那就意味着你这一年就被捆绑在土地上了。我们按最简单的流程来看看要种出两千斤玉米所花费的功夫。两千斤玉米,就算是很高产的耕地,少说也要一亩地吧。要伺弄这一亩地,一个劳动力,从翻地,运肥料,播种,除草,杀虫,待到收获,把生玉米运回家,晾晒,打谷,装进粮仓,再运到市场上出售,这得需要多少道工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其中周折与劳苦,不言自明。这期间,你与土地缠上了,要想去一心一意的干其他的事情,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农民还要养家糊口啊,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吃饭穿衣,都有人亲客往,小孩要上学,父母要养老,生病了要看病,那需要钱呀,不去打工钱从哪儿来?眼巴巴等着玉米成熟么,何况那点收入还不能抵投下去的所有劳动力啊!因为这些原因,农民只有离开土地。甚至,是有些讨厌土地了,谁j叫那些种出来的农产品不值钱。
我们今天就是缺少地道的农民。之所以这样讲,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农业地位在大的方向没有摆正,农民种地不能养家致富,要生存,就只好自谋生路了。当然,像吕大能那样地道的农民也不是没有,而且为数不少。但是,他们所谓的地道,也只是表现在自我利益受到侵犯时本能的一种抗争和维护。真正的表现得热爱土地,骨子里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的,并有着相当专业知识的农民,还有待培养。现在政府有一种提法是培养新型农民。所谓的新型农民,就是用科技武装起来,懂知识,讲科学,有文化。然而,要想让农民真正实现转型,这并不是去搞几次科技下乡开办几个三农培训班就能轻松搞定的。这不仅需要从意识层面上入手,更是要让农民看到实惠。就像你要怂恿某个人去某地投资建产,你要让人家看到那里有前途无量的商机。否则,生意是谈不拢的。如果有一天,农民看到种地比打工更有前途时,并把做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来做,真正的去热爱土地,喜欢服侍农桑之事,我想三农问题才算是真正的解决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下一篇:李白想的是明月还是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