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挂斗杂文2026-02-07 02:28:12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为人处世所体现出的各种品格的总和。概括为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的智慧、能力等。情,指一个人的情感、情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为人处世所体现出的各种品格的总和。概括为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的智慧、能力等。情,指一个人的情感、情操、情趣,包括人的性格、气质等。意,指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品格,包括人的信念、意志等。行,指一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包括人的品格、风格等。可见,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能够担当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就要求他们成长为不但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意志品格。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人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家庭素质教育的人格目标。
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格类型的合理选择。今天的孩子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希望之所在,我们的孩子只有思想品德优秀、人格铮铮,才能顺利踏上人生征途,走完人生历程,对祖国、对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家长必须致力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家庭素质教育既然以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家长就应当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孩子。随着孩子身心的发展,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会逐步形成,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家长教育孩子,就不能以长者自居,首先要坚持“遇事则诲”、“遇物则诲”的原则,因事说理,以情导理,以理服人,决不能以势压人。即使是比较严厉的批评,也应该充分说明理由,不能简单地训斥或嘲讽。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对于孩子的进步,要抓住时机予以表扬和鼓励,而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要及时批评和纠正。同时,家长的某些言行受到孩子的批评时,家长要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孩子的意见。最后,要经常变换角色,家长既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也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想。年龄的差异会使家长与孩子在许多问题上持不同观点,作为家长,既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引导孩子,又要以宽厚的同情心理解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长必需的一种素质。家庭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孩子。就人格的特殊性而言,每个孩子在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这种差异体现了人格全面发展的水平的不同。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人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与完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孩子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格从现实到理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从孩子的个性特点出发,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如果你的孩子性格脆弱,就要注意,即对孩子的缺点进行批评,使孩子在锻炼中坚强起来,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使孩子在挫折中不消沉下去。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内向,就应该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在集体活动中出头露面的机会,并及时给孩子以鼓励和帮助,使孩子受到锻炼。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浮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细致工作,使孩子在工作中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去掉性急浮躁的缺点。如果你的孩子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家长就适时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和优秀学生刻苦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故事,使孩子戒除骄气,刻苦学习。这样因材施教,就能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方面奠定初步的基础。
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其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动比其语言更能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孩子,特别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意识的形成,对家长已不再象儿童时那样抱着简单的认同态度。但孩子们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成熟程度,又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家长的信服程度,往往取决于家长自身的人格形象。因此,做为家长必须严于律己,做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并在工作中、生活上以及与孩子的交流中表现出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自律、友善的良好人格形象来感染孩子,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