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事
你现在还读书吗?这是大学同学的疑问,好象阅读有些跟不上时代潮流。我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说这话的是我同事,似乎他天天日理万机。在大多数人看来,一旦脱离了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与各种考试的催迫,读书便显得“名不
你现在还读书吗?这是大学同学的疑问,好象阅读有些跟不上时代潮流。我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说这话的是我同事,似乎他天天日理万机。
在大多数人看来,一旦脱离了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与各种考试的催迫,读书便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了,求知的欲望在现实生存挣扎的压力之下日渐缩减和消退,阅读的兴趣在网络文本的泛滥与刺激下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借给同事五六本业务书,说好了看完后尽快还给我,谁知过了大半年还不见归还。上门讨要时,才知道这些书他还一直压在柜子里没有翻过呢,理由是,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只好将借期延长了一个月,再登门索书时,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一直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看书。我没有追问他具体忙些什么,即使他能罗列出一箩筐理由,也仅仅是给自己寻找出一堆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我知道同行业的某大型公司的负责人即便在去谈客户的路上也通常是手不释卷,一周至少要阅读一本与行业相关的书刊,而我这位同事,在休息日是很少呆在家里的,至于呆在家里读书那就更加困难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借口工作忙碌,时间短促,世物繁冗,缠杂纷扰,以致没有办法抽出哪怕一点点时间阅读书籍,无法使学生时代养成的阅读习惯延续下来。在喧嚣浮躁的生活挣扎压力之下,我们渐渐远离了书籍、远离了思考、远离了心理慰藉,无法以一种超功利的心态善待一方净土、珍视一段光阴,无法以澄静心境领略书中汪涵恣肆、百态丛脞的意趣,寻求生存挣扎与心灵净土的和谐统一。
记得《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有这样一个与读书有关的典故:“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说到读书应利用一切空闲时机,随时自适,因机制宜,长期坚持下去,自然会有所收获。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有心向学,即便世务倥偬,也能挤出几段时间,收摄心神,舒展卷帙,抑扬有致,吟哦唱诵,久成习惯,便如《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透过阅读量的积累与理解力的深入,逐步领悟文章旨意,将自身的沉淀生活阅历与书中揭示的深层内容完美对接,由此勾起几许遐想、认知几多真相、生发几许感喟、回味几多真情,待到解会奥蕴,便快然自足。一如宋朝苏轼《乡子》:“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咂摸沉吟之际,品鉴玩味之中,机心消歇,释然自适。
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欣喜中,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惬意地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放逐仕途疲惫,栖恬守逸。
在“行携杖扶力,卧读书取睡。”的闲适里,白居易“外有适意物,中无系心事”卸去世务杂念的纠缠与滋扰,自在随意地翻阅诗书,枕着浓郁的书香酣然入梦。
在“微雨秋栽竹,孤灯夜读书。”的怅然中,羁旅行吟的杜牧即便萍飘异乡,仍随遇而安,视书为友,胸怀疏朗简远而不复孤寂惆怅。
在“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的寂寥中,鲁迅哂然展卷,在历史的深处以散漫恣肆的笔触调笑人生的无奈。
……
当然,除了利用好一切空闲时间潜心读书外,阅读还要沉浸、循序渐进,倘三心二意,慵懒散漫,
不能持之以恒,养成一种习惯,不能窥破别有一番洞天的乐趣。正如朱熹所说:读书,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