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贯《水浒》的红线
施耐庵以其彪柄千古的传神之笔将一批批历史人物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而其《水浒》也因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及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世人所瞩目,列之于世界名著之行列也是当之无愧。当一个个梁山好汉命丧黄泉
施耐庵以其彪柄千古的传神之笔将一批批历史人物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而其《水浒》也因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及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世人所瞩目,列之于世界名著之行列也是当之无愧。当一个个梁山好汉命丧黄泉的时候,历史赋与他们的使命也就圆满的完成了。至此,施老再也没有往下写,而是紧紧煞尾。不用追问,为什么一心要捞个“封妻阴子”而招安的宋江却误饮毒酒身亡;为什么果敢刚烈,具有正义感的武松要遁入空门;为什么胸藏万计、机算深邃的谋士吴用要回乡甘为黎民;为什么粗鲁憨厚的铁牛要陪哥哥上路。而老奸巨滑的高俅、庞太师之流却会继当朝臣,鱼肉百姓。稍做分析就会发现,作为封建阶级的代言人,难道他们会心甘情愿一群“梁山贼寇”在朝中执掌权要不成?
不,决不可能!
其实,从故事一开始就可以发现,在宋江一伙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一种统一的思想,那就是封建忠义思想。说明了“忠”既精忠报国,所谓“义”就是封建仁义道德。既平定内乱,接受宋王朝的招安。原版《水浒传》一开始就表现出“恶从上起”,“官逼民反”的题意。宋江这一伙人是被逼上梁山的,又被浓厚的封建忠君思想所桎梏,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又注定:这一群铤而走险的人们最终也会因封建忠义思想而走向灭亡。
综观历代君王朝剿灭农民起义的方式,其中最为常用的伎俩是“剿抚兼施”的策略,既一边儿用升官发财的甜头来引诱义军内部瓦解,自取灭亡,一边儿又不放弃武力剿灭的方式。既利用“梁山贼寇”平息了方腊之乱,又利用方腊的势力彻底地肢解了“梁山贼寇”,了却了“多年的心头大患”。宋江一伙谁也没有躲过“文死柬,武死战”、“中义归朝人”、“忠义归政人”之类美言后面统治阶级频频射来的暗箭。难怪当时有传言“要高官,受招安”。当然,这多少与故事中人物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有一定的关联,鲁智深粗犷豪放,勇武善战的性格自始至终就好像一直没有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不外乎是精忠报国,仁义道德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李逵就似乎有点青出之于蓝的味道,他处处为忠孝而奔劳,“俺这条命是哥哥给的,哥哥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拿去”。这种貌似有点牵强的偶然性,往往具有其特定的必然性。那就是无论他怎样痛恨招安,反对招安,甚至在宋微宗的招安诏书下达之后所表露出的“夺过诏书,扯的粉碎,揪住钦差,拽拳便打”之举,也不过是一时冲动所为。如果宋江真的去接受招安,他也会义无反顾的随从而去。当然,故事的结局也确实证明了这种预料的准确性。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忠君思想的禁锢,加之宋江一伙人所固有的忠义思想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的就在他们最原始的愿望即将实现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的招安招书也就不期而遇的下达了,这无疑使他们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即要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又要去剿灭与他们同等命运的方腊之辈;既对高俅、童贯、庞太师之类贪官劣绅恨之入骨,又对昏聩的皇帝抱有幻想;既想进宫捞个封妻荫子、流芳百世的美名,又想把高俅、庞太师之流赶尽杀决。这种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性,使他们进退两难,腹背受敌,随之而来的便是:一边儿是梁山义军受招安后一个劲儿的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一边儿又是无法兼容于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执政者四面楚歌的萦绕、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自拔。
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也许是社会的作用,也许又是两者兼而有之。忠、义二字似乎早已渗透到了他们的骨髓里面。于是,一向反对招安的李逵,林冲,鲁智深,武松也因为尽忠而不得不陪宋江进京接受招安。到头来,一个个儿的命丧黄泉,难道这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还是作者就是这样的无情,把一个个生气活波、勇武善战的人儿强拉着送上一条不归路?这是杀人灭口,这是惨绝人寰,我们不寒而栗!
恩格斯说过:“每一种新的进步都表现为对某一种圣神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灭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可是对宋江一伙而言,这种姗姗来迟的叛逆在高求、童贯、庞太师之流和他们自身无法摆脱的封建忠君思想的两面夹击之下显得是那样的幼稚,那样的苍白,那样的无力?
“用极近人之笔,写极骇人之事”的确,在这一点上《水浒》的作者似乎有一点儿游刃有余的味道。从逼上梁山到接受招安,从“聚义厅”到“忠义堂”,人物、景物等的描写风云变幻而又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今人无法望其项背,可是唯一无法摈弃的就是封建忠义思想。不过,施老似乎还是意识到了什么,他对此处理的很是妥当,依据人物性格,依据历史事实,把《水浒》写的几近天衣无缝,很难让人感到有斧凿的痕迹,不像《三国》那样因过多的夸张而倍现失真的蹩脚之丑——“欲状刘备之任而似伪,欲写孔明之智而近妖。”
如果说,把《水浒》按其中人物出场一一加以分解,就会得到一个个诸如《林冲传》、《武松传》、《宋江传》之类不失为妙的人物传记,而这些仅仅是一个个散落的珠子的话,那么,把一个个单独的人物按其中人物特有的思想——封建忠义思想这一根红线贯穿起来,便构成了一副璀璨无比的艺术品——这就是《水浒传》,一部轰动世界的古典鸿篇。
诚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让施老达到“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的程度,显得有一点幼稚,甚至有一点强人所难。就像我们因为接受招安而对宋江一伙遗恨在心、因为没有娶林黛玉而对贾宝玉声声怨气一样幼稚。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宋江一伙而言,仅仅依靠进京接受招安就想捞个“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的思想归宿似乎过于奢侈,甚至有一点儿不可能。不过,无论怎样,哪个悲惨的结局,哪个深刻的历史事实永远让我们铭记。
这就是《水浒》,一部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史;一首永远也吟唱不完的英雄的赞歌;一段永远也诉不完的英雄血泪史……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人性的悲凉
下一篇:自传体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