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蛇吞象

中国民营企业的蛇吞象

函托杂文2026-02-13 02:16:19
中国民营企业的蛇吞象8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把沃尔沃资产交割给了吉利控股集团。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这是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品牌的第一宗,因此它成了近期经济界的热门话题。它的热在于
中国民营企业的蛇吞象
8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把沃尔沃资产交割给了吉利控股集团。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这是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品牌的第一宗,因此它成了近期经济界的热门话题。它的热在于这是一个蛇吞象的传奇,这头吞象的蛇不是倍受国家政策恩宠的国营垄断集团,而是颇受冷落和歧视的民营企业。
吉利品牌别说在世界汽车行业名不见经传,即使国内也排不上档次。别看李书福今天这么风光,当年他萌生造车念头时,国家除了限制没有给于他任何政策优惠。这就逼出了李书福“一个沙发带四个轮子”的经典造车名言。他表示:“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由于国家当时“禁止民营企业造车”,李书福耍起了先上车后买票的“手段”,显然这种做法即便是现在也是违法的。为了获得牌照,李书福面对国家汽车权威部门的领导,恳求“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这话听起来就觉得心酸。
我们现在讲这些似乎很轻松,然而当时的李书福不仅要冒倾家荡产,而且有可能锒铛入狱的风险。如果李书福失败了,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就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囚徒汽车梦想的破灭。李书福除了机遇,应该说还有运气。1998年他的第一辆吉利“豪情”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标志着李书福的汽车梦变为现实。一个传奇的人必定有他的传奇言论。李书福说:“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正是这些疯狂的言论,让李书福获得了汽车狂人这一头衔。
李书福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在中国汽车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中国民营汽车“第一人”。吉利的年产值连续几年达到20至30亿元,吉利出口22个国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四强。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吉利要想收购沃尔沃,还是让人觉得有如蛇吞象般的惊愕。因为在这之前美国的福特收购了沃尔沃,福特并没有使沃尔沃走出困境,依然亏损。现在是吉利从福特手中再收购沃尔沃,那么李书福能使沃尔沃起死回生吗?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李书福,弄不好李书福收购的可能就是一堆洋垃圾。
收购了沃尔沃,使得这位“汽车狂人”有了与世界巨头同台论道的机会。李书福能否借此开创出自己(当然也是中国)的汽车王国,可能是对其人生的又一次考验。李书福能否修成正果,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运气不会老是光顾一个人,李书福也曾有过失败的教训。1992年,他曾为海南房地产的开发热潮所诱惑,怀揣几千万的巨款赴海南淘金,却不幸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接棒者。几千万资金全部赔光,孑然一身返回浙江。当然李书福不是神仙,他不会想到今天海南的房地产比现在的天气还要热。这段经历,成为李书福心中难以忘却的痛。所谓高处不胜寒,成功了的李书福成了天之骄子,无数的闪光灯都对准了他。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人们自然会关注他的成长过程,他在那所名校深造过?他有没有博士学位?在网上我们可以查到李书福的简历:
1963年6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台州,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学位”。鲜为人知的是,李书福1996年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现长江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专科。
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1986年~1989年,任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1989年~1992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
1992年~1995年,燕山大学深造;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1995年~至今,任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即将出任沃尔沃公司董事长。
看来李书福没有显赫的学历,他虽有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简历。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何年入学,何年毕业,简历里都没有记载。据李书福自己说:1982年他高中毕业(那年他19岁),父亲给了他120元钱,买了一个小照相机,骑了辆破自行车满街给人拍照。半年后赚了1000元钱,开起了照相馆,走上了他的从商之路。可见李书福1982年高中毕业,1983年开照相馆。1984年以后的简都是连续的,并没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的记录。最有可能的就是他是通过进修或函授的方式取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历,而他的经济管理(专科)和硕士学位却都是在他事业有成之后取得的。人们通常把这种学历称之为成功人士的镀金。
看来李书福也需要镀金,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不愿意也不行。当然李书福创造的商界传奇,靠的不是学历,而是他的能力。李书福没有清华、北大的光环,更与哈佛、剑桥无缘,但一样创造了通常被认为绝无可能的奇迹。再一次说明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我们的社会明知道要重能力,而不是重学历。但招工、提干、评职称,学历依然是一道必需迈过去的坎。“学历造假”之所以泛滥,不能说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毫无关系,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