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评论:汉之飞将军
出身在名门第一一直以来,“史笔如铁”就是区别史家之笔与各类文人骚客手中那支随意乾坤之笔的代名词。但史家也是凡人,也有感情喜好,自然也就不可排除史家对于历史人物情感上的倾斜。鲁迅先生评价司马迁的《史记》
出身在名门第一一直以来,“史笔如铁”就是区别史家之笔与各类文人骚客手中那支随意乾坤之笔的代名词。但史家也是凡人,也有感情喜好,自然也就不可排除史家对于历史人物情感上的倾斜。鲁迅先生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自然不为过,毕竟司马的文笔精练,气度雍容,是非一般史家可比。但就司马写《李将军列传》的史笔来看,是否“如铁”,还是需要一番斟酌的。
司马为许多悲剧英雄写过传,诸如名将白起、霸王项羽,读来让人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尽管司马为项羽立本纪,也还是有些个人感情成分在内的,毕竟他是将项羽当作帝王来写,这大概就是汉武帝给他宫刑的后遗症吧。然而《史记•李将军列传》里更是包含了他太多的个人感情,这似乎已超脱史家治史的手笔。《李将军列传》一直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描述到李广的孙子李陵失败为止,要知道《史记》的列传中,无一不是叙述当事人一生事功,人亡了,传也即终了。而惟独《李将军列传》叙完主角,又及子孙,遍翻《史记》,也只有在《世家》里才能找到这样的成例,也就是说,司马是在用世家笔法来写《李将军列传》,其情自不是一般人可比拟的。而且卫青的诸多副将里也只有李广享受了单独立传的待遇,就连战功赫赫倍受武帝宠幸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记,也只是附在卫青的列传后面而已。写《汉书》的班固也只是为李将军和苏建合写了一个传而已。
为何飞将军能受到这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界泰斗如此亲睐?大点说这可能是司马“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思想的重要体现,后世的《永嘉先生八面锋》一书中也曾认为司马此举“可谓不以成败论广也”,只可惜该书举例比较,说司马写霍去病时是:“无他美,独天幸不至困绝”,就显得司马作为史家不够客观,个人好恶如此明显,已不是单纯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了;也或许是有着先秦遗风的司马对于同样具有这种士风的李广的敬慕和推崇;小点说也不过是私人感情在作祟罢了。毕竟司马遭受腐刑的不幸遭遇也和李家是息息相关的,司马是因为替李广之孙李陵的叛变辩护才招致一身残疾的,期间私交自是不言而喻。而且李广与司马同朝为臣,又都是先秦遗风的追随者,大概也少不了在一起推杯换盏,切磋一二的。
李广出身名门,他爷爷的爷爷李信曾是秦时名将,但还不算特别有名的,比起同世的李牧、白起、廉颇、王翦来还差了好大一截。李信的出名是沾了燕太子丹的光,历史上著名的《荆苛刺秦》里的刺客荆苛就是这个燕太子丹雇佣来的,可见买凶杀人也是古已有之的事情。之所以说他是沾了太子丹的光,要知道李信可没有他的五世孙李广幸运,享受了单独立传的待遇,他也只能借了这几个刺客,在《刺客列传》里混了个脸熟而已。年轻的李信可能是雄性激素新陈代谢畅通,更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领了四五千人马追杀太子丹,而且幸运地以大获全胜告终,太子丹终于还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脑袋却送给了秦。秦老大夸他“年少英勇,雄壮威武”,自此声名大振。只可惜好景不长,在灭楚的战役上名将王翦说需六十万人马,而李信依旧意气风发,夸口说只需二十万,弄得王翦被秦老大奚落是“人老了,胆小了”,顺便又给李信戴了顶高帽子“果敢威武”,然后李信“果敢威武”地带着二十万人马伐楚去了,可惜幸运之星并非时时笼罩这位年轻人,而且战争也并非“果敢威武”就能取胜,那需要的不光是勇气,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结果秦军被楚军攻破两座营垒,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军败而逃。秦老大大怒,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替代李信伐楚,才取得胜利。司马在《李将军列传》中只说“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的美事,可见也是对李广的百般回护。后来李广在军中的种种表现,性格上似乎也遗传了这位太太太爷爷的心高气傲和刚愎自用。
李广的上五代除了父亲李尚官做的最小——是个县令外,其余不是将军就是太守,真可谓是豪门望族。或许正是这样优越的家庭出身,也使他在性格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高傲和不屑一顾。就好比如今父亲正在做大官,爷爷曾经做大官的“衙内”们,心理上总希望别人来围着自己转,自己是万万不愿去看别人的面部表情的,这就是个优越性。
李广在参军入伍以前一直生活在“陇西成纪”,这可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大概位置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人考证说这地方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战国曾出过60多位有名的将相。诸如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的宰相由余;帮晋文公创立霸业的赵衰、赵盾父子;唐文宗时期的宰相李训;三国时蜀国大将姜维等等,均出自此地。后世文化名人诗仙李白也是此地人,而且和李广还是一家子,这是他本人说的,有诗为证:李太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一诗中说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文描述的正是飞将军李广,而且首句就自述李广是自己的本家。不过足以证明陇西的确是个好地方,李广生于此地,而且又是此地名门,真可谓得天独厚了。
少时的李广在思想上接受的是其父辈们纯正的先秦国士遗风,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李广从小就具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品格和作风,“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先秦遗风在李广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然而,正是这种先秦国士的流风余韵所造就的美丽人格,到了汉兴70年后的武帝时代,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的需求,此时的帝王需要的是奴才、顺才和自己绝对的权威,而不再是浪漫豪侠。这种士风或许正是李广悲剧的必然,因为这种遗风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想学鲁仲连、乐毅之流在汉朝是根本行不通的。国士之风是时代产物,曾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起过积极的作用,可李广所处的汉朝封建统治者,已经不再喜欢这种风气。要知道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所谓的豪侠,还有养门客的俱乐部,因为他觉得这些俱乐部威胁着自己的权威。别说是李广,就是窦太后的堂侄魏其、王太后的弟弟武安这两个皇亲玩什么“厚待宾客”,也就是组建人才交流俱乐部,也是让汉武帝“天子切齿”的。
在接受思想灌输的同时,李广也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是对家传的箭法、骑射更是达到了精熟,再加上“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拒绝人群
下一篇:《新西游》唐僧语录:遇难成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