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重要讲话”,是改进作风的重要导向
据3月9日潇湘晨报报道,3月8日《(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办法》出台,对改进作风提出了具体要求。《办法》规定,委厅领导到市州开展工作不得使用警车开道,不组织人员迎送,提倡乘坐公
据3月9日潇湘晨报报道,3月8日《(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办法》出台,对改进作风提出了具体要求。《办法》规定,委厅领导到市州开展工作不得使用警车开道,不组织人员迎送,提倡乘坐公共汽车和火车出差;公务接待使用本省产品,实行定点接待,按标准提供工作餐;委厅局领导在会议已印发的讲话,一般不再作正式文件印发,不使用“重要讲话”提法。也不知从何时候起,有点头衔的领导在会议上只要一开口,他的讲话就被媒体或主持人称之为“重要讲话”。据说有一个县委书记视察校舍危房改造工作,顺便看了一下学校食堂,说了句“夏季要注意苍蝇,案板生熟菜要分开”。当晚的电视台就播出了“县委书记对某小学校食堂卫生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的消息。听说某个市长春节期间看望公交车驾驶员,说了几句慰问的话,媒体立马就发表新闻:“市长大年初一慰问公交驾驶员并发表重要讲话”。还有的县直部门一把手、乡镇书记,甚至一个村长,随口说几句话,也会被下属冠以“重要”,真是验证了坊间流传的顺口溜:“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如此“重要讲话”,明眼人都知道并不重要。媒体和部下却常常奉送“重要”二字,实质上是“精神贿赂”。放眼官场,“重要讲话”成了体现身份、突出差别、彰显地位的一个官面用语,充分体现了官本位、领导至上的思想,不仅其使用范围泛滥成灾,而且有拍马屁之嫌。对这种“腐败”同样不可小视,应该坚决制止。否则此风不刹,作风就难以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就无从改善。
记得有媒体报道,在1月25日召开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参加当天广州市代表团小组讨论,当主持人、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请“胡书记作重要讲话”时,胡春华马上予以“纠正”,他说:“不是重要讲话,是发言,因为本人是本团(广州代表团)代表。”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一个省委书记,胡春华职务够高、影响够大的,如果把他的发言说成是“重要讲话”,想必没有人反对,但是胡春华立即予以了“纠正”。可是一些小小的“芝麻官”但凡发言,却热衷于被奉为“重要讲话”,相比之下,他们是不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呢。
当然讲话重不重要,不是事先的定位,也不是级别的高低,而是其讲话的内容是否具有价值。所谓重要讲话,应当有指导性、规则性或原则性,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具有这样的特殊意义,说是“重要”,名符其实。“不是重要讲话,是发言”,笔者认为这句话是给领导干部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提醒!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不使用“重要讲话”提法,笔者觉得这是改进作风的重要导向和重要举措,应该落实到实际中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我用古词阐释网络情感
下一篇:在批评里成长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