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农村华丽而低沉的挽歌

《秦腔》:农村华丽而低沉的挽歌

支填杂文2026-05-31 06:33:41
我记得,看完《秦腔》我用了八天的时间。这八天,我手不离卷,逐字逐句地仔细品析,试图理解并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农村衰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然而,答案似乎一直不太完善不
我记得,看完《秦腔》我用了八天的时间。这八天,我手不离卷,逐字逐句地仔细品析,试图理解并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农村衰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然而,答案似乎一直不太完善不太令人满意,或者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怎么说呢?《秦腔》确实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巨作,书的封面上是这样写的:贾平凹长篇封山力作。作者用看似繁琐的生活细节反映出农村的沧桑巨变,用意不可谓不深刻,格调不可谓不悲壮。对于一个在农村生活将近二十年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从肉体到心灵上的洗礼,同时也是对流逝岁月的一次系统性地回顾。但回顾之后呢?回顾之后便是铺天盖地的怀念和无以言表的痛惜。
《秦腔》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写民俗文化的,但其实并不止这些,以我对这部书的理解,我认为作者的意图是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乡村现实而又无奈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描写的人物可以分为三个群体:老年人,中年人,少年人。其中老年人是最实在最地道的农民,土地就是他们的饭碗是他们的命根他们的信仰。为了一百多亩的土地,老支书夏天义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淤地,不计财力物力。我们不能说他迂腐或是没有经济头脑,怎么解释呢?我想,用诗人臧克家的《三代》来进行说明是最合适不过了: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当然,夏天义这一辈的老年人是其中的孩子,他们的灵魂早已在年幼时便附于土地之上。生于斯长于斯而后葬于斯,这似乎成为一种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都自觉遵守的规则。夏天义的死法很奇怪却好像冥冥天定,在淤地时被雨水冲垮的断崖给埋了。
至于中年人,我承认他们比他们的上一代灵活的多,也更有经济头脑,但他们缺乏对土地的虔诚。一个农民,缺少了这么一种精神,那么,他还称得上是农民吗?新上任的支书夏君亭,为了他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可以拿老一辈辛辛苦苦淤的地去做交换。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批判或是教育,老实说,夏君亭的行为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对,你说他想带领村人致富也好,你说他追求政绩也罢,不管怎样,那也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罢了。不过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似乎是不合算的。清风街上的人基本上都是以种地为生,祖祖辈辈都是在与土地打交道,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么后代呢?他们该怎么生活?是要死守着一块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土地,还是要背井离乡如飘萍般无处着落直至客死他乡?这是个两难的抉择!
清风街的少年人,留在故乡的没有几个。我是很同情他们的,他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半清半浊,半封闭半开放。他们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较量中成长,这种状态下,他们已经失去了精神层面的东西。信仰于他们而言,是模糊而古老的。对于他们的出走,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有的是为生计所迫而不得已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有的是因为禁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耐不住农村生活的清苦而出去闯荡,还有的则是走得莫名其妙、无影无踪。但这些在外漂泊的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原因,他们,都活得不太体面,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曾写过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一直想用但却一直都舍不得,现在放在这里我觉得是一种机缘或是契机:老年人忙着挑选墓地,中年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少年人则独自悄然逝去。
当然,在这些所有的人当中,是存有特例的。比如说夏天义,比如说白雪,比如说“我”——引生。我总结了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坚持。夏天义坚持淤地,白雪坚持对秦腔的爱好并坚持从事这项工作(夏天智也坚持着这项爱好)。至于引生,很多人都说他是个疯子,我却认为他只是把世事看得太透彻了而已。可我不明白,他怎么就看不透他自己呢?白雪是整条清风街上最美丽的姑娘,都说只有夏家在省城工作的夏风才能跟她相配,他引生算个逑,要啥没啥,还疯疯癫癫的。但他能坚持着偷偷想白雪那么多年,确实也是让人叹服。
《秦腔》这部书是以时间为引索慢慢铺展开来的,沿着这根绳我们可以看清楚农村的旧貌和新颜。看仔细了,农村衰败的根源便不难找出。这里有体制的原因,这是客观因素,我们也不便赘述。单从主观方面讲,我认为是农民对土地已经失去了依赖性,土地不是他们衣食住行的唯一来源;或者是(新生代)农民对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不太习惯,这也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选择。“走出去”已成为一种趋势,小小的村庄装不下年轻人狂妄而自负的胸怀,但对村庄而言,却也是一场灾难。在《秦腔》的最后,作者描述了这么一个场景:夏天智死后,整条清风街,竟差点找不齐抬棺的人。在棺材抬入墓穴的过程中,甚至有几次棺材几乎落地了(在民俗中,棺材在抬入墓穴的过程中是不能着地的)。我在想,没有劳力的农村还算得上是农村吗?
看完整部书,我心里有很大的触动。对于农村,我是不陌生的,农村的衰退,我也是亲身经历的。这些年,农民境地的窘迫和地位的尴尬,世人都是有目共睹。作为一个人数占全国总人口一半还多的群体,居然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沦为人口结构中的弱势,这不仅仅是农民的悲哀,更是这个文明社会的耻辱。其实我一直都在否认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一直都在反思这个怪异的现象,可我却无能为力。《秦腔》,这部写给农村的华丽而低沉的挽歌,这部献给农民的巨著,到底能带给世人多少深思呢?我还在等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