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说“上善若水”

品说“上善若水”

出入将相杂文2026-06-25 06:41:30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但“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但“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上善如水”含义的深刻精妙。难怪先哲要发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和“上善如水”的赞叹!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上善如水”中的至善——像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像水一样甘于处在人之所恶的地方,以自己宽厚的仁德包容世间万物。这是一个无人能及的境界,却也是一个人人心之向往,又努力向它靠拢的精神高度。这不禁使我更加疑惑,难道人们眼中的善与恶,都如此至善至恶吗?那生活中又有几个人是好得彻底或坏得彻底呢?既然生活中没有,而人们又喜欢看,这就说明“至善”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最高的境界,那些不至于“至恶”的人,总有能令人原谅和同情的地方。那么生活中的“善”又是什么样子呢?
古人云: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为了自己得到好处而做出的善行,是真善吗?当然我不能因此就否认,初衷不是劝人施恩不图报,由于世人的“至善”与“至恶”仅存于一念之差,说到底就是“自私”之心玷污了真正意义上的“善”。
难怪我们的老祖先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孔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效、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解释:
孔子云:水有五德.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浩大无尽,就是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就是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就是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就是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同时,启迪世人悟道应以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为范例,可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柔刚兼济的精神境界,循道之轨道,与道之同行。愿世人领悟到人生之三昧和水文化博大精深的至臻道修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