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历史
以前读高中历史课本的时候,每次讲到某个伟人,总会在生平介绍中提一句:“对历史颇感兴趣。”从那时起,我就纳了闷,有趣的学科多如恒沙,为什么这些伟大的灵魂偏偏垂青于历史?难道真的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以前读高中历史课本的时候,每次讲到某个伟人,总会在生平介绍中提一句:“对历史颇感兴趣。”从那时起,我就纳了闷,有趣的学科多如恒沙,为什么这些伟大的灵魂偏偏垂青于历史?难道真的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难道他们的成功真的跟“以史为鉴”有莫大的关系?虽然对于历史的真正功效抱有极大的怀疑,但是懈怠如我也懒得去追究,只是在脑海里大概地形成了一个观念:读历史是成为一代伟人的必修课。孔夫子不是曾说“见贤思齐”嘛,为了将自己往伟人的道路上靠近那么一点点,三年前我也开始试图培养自己读史的习惯。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热情极其高涨,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就制定出了读完二十四史的宏伟蓝图,兴冲冲地跑到书店一看,当时就吓傻了——原来著作等身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只不过现在不是要我写,而是要我看。于是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当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目标缩减为读完一本《史记》。
把书买回家之后,的确是认真啃了好几天,无奈实在读不出那些名家大师描写过的酣畅淋漓、醍醐灌顶之感;再加上我又是一个较真的人,奉行“全有全无”的自虐式准则。所以我觉得仅仅看完白话译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翻译比之原文永远失去了一份自然、深情的美感,在这种观点的误导之下,我私心想着:“嗯,有必要把文言文的部分也疏通一下。”于是,我对于历史的心理阴影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
读正史本身就不是一件称得上消遣的文化活动,读文言文写成的正史就更加让人痛不欲生。每每读到抽象无聊之处,比如梳理家谱的那种段落,我就常常想起电视剧里的镜头:青年毛泽东在图书馆的小阁楼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津津有味地捧着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夜凉如水,他只披了一件单衣,但是由于过于投入,他竟也没有察觉到丝毫的寒意,自顾自地读着,等东方欲晓得时候,他才志得意满地放下手中的书本,脸上的表情,仿佛打了一场胜仗一般亢奋而愉悦。虽然明明知道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艺术夸张、编剧虚构,可说来好笑,正是有了它们的陪伴和支撑,我才磕磕绊绊、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一章又一章催人入眠的史实罗列。
由于阅读《史记》的经历过于惨痛,再加上本身就欠缺人生经历的我也从中读不出什么借鉴意义,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将学习历史不留情面地定义为了一项“考验耐心,但是百无一用”的鸡肋活动。
可是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总会在各种各样的课表上与历史不期而遇。于是断断续续,极不情愿的,我还是对于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个相当模糊的整体印象。如果要问,我在经过各种专业学说的狂轰滥炸之后对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什么新的体会,我只能说,历史是一门需要端详的学科,看得越久,看得越细,你就越发觉得——历史,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下分类讨论。
太久远的历史,如三皇五帝、盘古开天之类的,不仅记述寥寥还版本众多,有一些甚至前后矛盾,在我看来就是锻炼训诂学的绝佳材料。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创世故事,传递的信息量本身是相当巨大的,那些表面上言简意赅、缺乏细节描写的神话传说,其实暗藏着原始人类的种种心理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特征。懵懂的我在老师慷慨激昂的解说之中迷失了,历史不再乏味,但是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字漩涡,将时间、文化、人物、事件搅和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我并不能看清的神秘形象。
至于太近的历史,如中国近代史之类,在不同的老师口中被“铭记”了千百遍,我在不同的向导身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温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奇耻大辱和救亡图存的热血青春,如果我说,我的确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那么请不要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它比绝大多数的历史史实还要诚恳。但俗语有云“距离产生美”,离得太近,听的太多,反而让人心生抗拒。
到头来,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那些不远不近,不多不少的唐书宋史元志明稿,其中尤爱那些文人雅士的逸闻趣事、生平经历。也许是一种喜欢阅读故事的天性,有血有肉但是又带点传奇色彩的记述常常让我欲罢不能。一直都说文史哲不分家,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与文学血浓于水的亲近。说到底可能是因为我这样的个性并不适合搞严肃的历史研究,所以才总是被一些风花雪月或者匪夷所思的传奇所吸引。比起单纯的读史,我更愿意去体会历史背景下每个具体人物的悲欢离合。
也许是读《史记》的后遗症,也许是被近代史纠缠得后怕,总之,对于需要端详的正史典籍,我反而只剩下一点点耐心,用来不求甚解地勾勒一个时代大概的轮廓,至于其中的眉眼唇鼻,我则更愿意从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中去认取。
这个过程,如同踏上一场又一场奇异的旅行。读史,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仅仅局限在生卒年、大事记之中,不仅仅局限在王侯将相、建功立业之中。这种方式令我获益匪浅,直到现在我也认为读历史的顺序就应该是这样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当我们从一个人物的生平延伸开来,我们可以知晓当时的社会结构、选官制度、人际交往、婚丧礼仪、内政外交、民风习俗等等。并且这种学习几乎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因为你想要完成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结识一个妙趣横生的历史人物,所以本着人类八卦的天性,你忍不住去进一步的探索他周遭的一切。这种时候,什么年号朝代、政策法规,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干条条,而是那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
在这些人物传记之中我又尤爱三种人,其一是绝色佳人,其二是明君贤臣,其三是游侠隐士。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以上三种人,是超凡魅力的所有者,他们拥有力挽狂澜的卡里斯玛权威。这样的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也许是不被凡夫俗子认可为同类的,但是他们往往能够扶大厦之于将倾,换句话讲,他们是一段历史的关键节点,也多半是一段历史最令人神往迷茫的所在,许多历史之谜都藏在他们的身上。这种例子有很多,就比如四大美女没有哪一个的人生际遇是清清楚楚的,谋臣猛将也往往被塑造得近乎神怪,刺客方士更是神乎其神,几乎能够呼风唤雨、预见未来。
这样一来,我读史的范围扩大了不少,了解历史,不仅仅要靠那一本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