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天山散文2026-06-02 19:18:18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晚清重臣。春风得意地走进官场后,恰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奉咸丰皇帝号召天下勤王谕旨,投笔从戎,随吕贤基回安徽筹办团
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晚清重臣。春风得意地走进官场后,恰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奉咸丰皇帝号召天下勤王谕旨,投笔从戎,随吕贤基回安徽筹办团练。清军收复江西之后,又赴建昌投奔长于自己12岁的湘军主帅曾国藩,耳濡目染文正公治军方略,受益匪浅。1861年受曾国藩派遣回籍,招募兵勇7000人,创建了清末湘军之后又一维护清王朝的军事劲旅淮军。1862年,淮军和外国联军合力围剿太平军于苏东口岸后进驻上海,之后西取苏州、南下嘉兴,迭克江浙军事重镇,和曾国藩、左宗棠三路大军形成对太平天国首都的包围。两年后,天京城破,与太平军搏杀12年的李鸿章被清廷封为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军后于军事行动上已无建树,李鸿章则在对付太平军兄弟起义队伍捻军的军事围剿中再建勋劳。在30万湘军裁军三分之二的局面下,淮军却迅速膨胀到和湘军不分伯仲的地位。1870年,原为曾国藩属下的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卸任总督转任两江总督的老师并驾齐驱,集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晚清红得发紫、屈指可数的封疆大吏。
历史学家披阅中国百年近代史,认为李鸿章比迂腐的程朱理学家、两江总督曾国藩机警,比固执己见的闽浙总督、南洋大臣左宗棠器量大,在洋务运动中与之齐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更不能望其项背。因此,李鸿章堪称晚清会办事的第一能臣。
李鸿章接替老态毕显的曾国藩京畿总督之职,再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其重要职责就是洋务和海防。在其后25年的外交政务活动中,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士相位之尊坐镇北洋,领控朝政,成为晚清内阁举足轻重权威人物。
李鸿章如日中天的业绩创造在这轰轰烈烈的25年里,李鸿章签下的万世唾骂的卖国条约也全部滋生在25年的后半生中。
1862年,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淮军无论从组织体制、军事训练上都远远超过朝廷绿营正规军,成为咸丰之末、同治之初全国清军学习的表率,从而把250年前清朝开国之君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封建军事制度转变到近代资本主义阶段的新军性质。
攻破天京后的1864年,中国近代最大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成立。此局后来与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合并经营,组成相当于现代的集团公司,下辖汽炉厂、机器厂、轮船厂、机炮厂,以生产机炮弹药为主,兼造近代船舰,还有翻译馆翻译西方实用科技书籍。这些工厂原由曾、李两总督共管,曾国藩死后,便是李鸿章一人拍板的经济实体。三局成立30年中,总耗资2454万两白银,占清廷军工经费一半以上开支。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经营的大型航运企业。1872年轮船局成立之前,美国旗昌公司独霸长江航运。中国招商局采用“跌价竞争”之法,挤垮外轮公司,改变了外轮控制中国航运主权的局面。轮船招商局官督民办,由李鸿章、盛宣怀等人把持,从最初3艘轮船发展到4年后的33艘轮船庞大船队,总吨位达33967吨,每年创利30万两白银。
光绪5年,李鸿章试行开设天津至大沽电报业务。1880年,设立天津电报局。第二年又奏请朝廷牵设天津至上海长途电报线路,自此中国第一条陆路电报线正式开通。至光绪18年,电线牵设各省,电报服务全国,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端。
1882年,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上海创办。此后百年,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纺织工业基地,乃至全国解放后的几十年,纺织工业仍是上海最大的工业产业。
光绪中叶,李鸿章又创办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时人称为“吾国西法开矿之始”,其功“固不可没”。继开平煤矿开采之后,又开发漠河金矿,该矿后来成为“各矿之翘楚”。须知封建制沿袭2000年之中国,从朝廷到民间,守旧势力无处不在。天上一声炸雷,地上一条裂缝的自然现象都被视为上天之威,谁敢随便违背天命而妄动大清国龙泉脉象,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耳!
1891年,李鸿章利用自己三朝元老威望,力排众议,改变了清廷一再坚持的“铁路断不可开”旨意,创设了山海关北洋官办铁路局,建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在李鸿章大力推动下,晚清铁路建造广泛展开,李鸿章亲自主持建造铁路达200公里以上,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一半。
当封闭的中国在短短的20多年里,接受了西方200多年来发展的先进军事、机械、造船、铁路、采矿、电讯、农医科学成果后,同时被清廷嘉许为中兴之臣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从中西文化比较中,深切感到中国改革“不容稍缓”,联名奏请朝廷向外派遣留学生,学习上述各类专业知识,首开近代出洋留学之先河。李鸿章主持清朝洋务20多年里,先后派遣了200多名青少年学生赴欧美留学,客观上使李鸿章成为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崇尚科学的先哲。
作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实际上是皇帝的首席外交顾问,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基础上与各国平等通商,如何在维护民族利益根本上展开积极的外交成为李鸿章每天忙忙碌碌的具体事务。
1870年,天津教案中,李鸿章是曾国藩处决中国案犯、赔偿法国白银的主要帮手,也是李鸿章后半生第一次参加的外交活动。
1885年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少有的镇南关大捷。李鸿章力主“见好就收”,签订《中法新约》。战败国法国反而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权力,制造了离奇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避战求和,驳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请战奏请,使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4年签订战后《马关条约》,对日赔偿白银2亿两。
1896年,李鸿章作为政府特使出席俄罗斯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受沙俄100万卢布于私囊,签订了出卖主权的《中俄密约》。
八国联军炮弹轰塌圆明园、烧毁颐和园时,慈禧、光绪仓惶西逃。李鸿章临危受命为全权留守大臣,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骇人听闻地赔偿八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累计98亿两。此条约让尾大不掉的半封建大清帝国沦为外国的半殖民地,白花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