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有味胜儿时

丹青有味胜儿时

辅导员散文2025-11-28 11:41:06
这是位身材瘦削高挑的老人,高高的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是岁月的刻痕,稀疏的头发下,斑白的双鬓是沧桑的见证。和善的微笑总是荡漾在慈祥的脸上,一副酒瓶底似的眼镜后面,老是眯缝着的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宛如智慧的
这是位身材瘦削高挑的老人,高高的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是岁月的刻痕,稀疏的头发下,斑白的双鬓是沧桑的见证。和善的微笑总是荡漾在慈祥的脸上,一副酒瓶底似的眼镜后面,老是眯缝着的眼睛却显得炯炯有神,宛如智慧的深潭。
这位老人就是闻名中外的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
迎着我细细打量着的目光,老院士微微一笑:“能猜出我这眼镜的度数吗?1600度,应该接近极品了吧。所以,我应该算是个戴着高倍放大镜看世界的人。”
听了此话,我不禁心头一震,猛然想起一位记者描写杨叔子院士的一句话:“瞻高望远,他用的是心灵的眼睛。”

贡献卓越
老人家声名显赫,头衔成堆,荣誉等身: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他曾担任过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约30所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等。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立足于机械工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着重在机械工程中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时序分析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上,结合系统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了某些理论与方法,对时序分析的工程应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杨叔子院士刚从大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就宣布一条规矩:“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要求我的研究生背《老子》,背《论语》前几篇,不然就不能通过答辩。”从而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人文风暴。他的一些论述成了影响几代人的警句:“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史、哲、艺术,国学在人文学科中占主要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民族的特性不取决于遗传基因而是人文。人文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传统,只是一个种族,不能称之为民族。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会落后,就会衰弱,一打就垮,要痛苦地受人宰割;然而,没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空虚,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与鞭打。”
对这样一位让人们无比敬重的老科学家,我该怎么称呼他呢,想了想,我说:“你的官衔我都不叫,就喊你杨老师好吗?老人连连点头:“好哇,好哇,最好的称呼就是老师。我认为老师最开心的一件事,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孔子不是说过吗?得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乐事也。”
一笑过后,他压低声音,故作神秘地对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别看我今天在研究理工科方面取得了点成绩,可我小的时候却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呢。”
他的笑容如孩童般的清纯,天真,点滴神情都透射着亲切和虔诚。说到小时候,我倒真的想知道这位闻名中外的老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呢。在我的恳求下,老人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带着我追寻他人生的屐痕。

名门之后
1933年9月,杨叔子出生在江西省湖口县。离他家不远的双钟镇,就是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集亭台楼阁塔榭坊廊等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
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名得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因为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勃则在深坛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发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后来宋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上大多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而发出钟鸣般的响声。苏轼在此写下的千古名篇《石钟山记》,更让石钟山名杨中外。
石钟山也是幼年的杨叔子经常留连的地方,看那浑浊的江水滚滚东流,浩瀚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注长江,清浊分明,合流近五十里而不混。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先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中华传统文化赞叹不已。
杨家是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父亲杨赓笙和义父李烈均时称江西“一文一武”。杨赓笙早年摒弃科举功名,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并倾尽家产,支持辛亥革命与讨袁革命,是江西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1913年,杨赓笙在李烈军发动的“二次革命”湖口讨袁中担任秘书长,《讨袁檄文》就出自他手。1916年,蔡锷在云南起义,他又将从南洋筹募的经费经缅甸送至云南。他还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长期同孙中山共患难。流亡海外时,在马来西亚创办《光华报》宣传革命,是个地地道道的爱国主义者。李烈均则是赣军督军,曾任七省讨袁总司令,护国第三军总司令,后被孙中山任命为总参谋长。抗战爆发时,躺在病榻上的李烈军把五个儿子都送上了抗日前线,被传为美谈。幼年的杨叔子就是在这样的楷模影响下,踏上人生之路。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魔影逼近湖口,刚刚五岁的杨叔子同家人一道逃难。在开始逃乱前,杨賡苼把一家老小二十余人聚在一起,他刺破手指,把血滴在地上,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决不当亡国奴,决不做日本鬼子的顺民。万一日本鬼子追上我们,我们就全家自杀,投河自尽!大家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落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