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行(三)

西安之行(三)

军帽散文2025-08-19 21:11:46
原本以为,自己习惯早起,所以,用不着服务员的叫醒服务,结果还是等到服务员来叫,自己才从迷糊中清醒,收拾完之后下楼,吃早饭,早餐依旧,在这里吃的公共餐,有几样是一定不会变的,小米粥,馒头,面条,火爆大头
原本以为,自己习惯早起,所以,用不着服务员的叫醒服务,结果还是等到服务员来叫,自己才从迷糊中清醒,收拾完之后下楼,吃早饭,早餐依旧,在这里吃的公共餐,有几样是一定不会变的,小米粥,馒头,面条,火爆大头菜,炒油菜,菜花,很想看看他们的菜市场,看看陕西人都吃什么。
早饭吃过,启程奔赴圣地,一路上红歌唱响,这一路走的都是比较窄的盘山路,经常能看见装载泥沙的卡车,不知修什么,突然有种感觉,知道了为什么红军要在延安建立根据地,为什么蒋介石只发动了一次对延安的攻击,而且大败而回。西安距离延安如此之近,但近百年前,我想,交通也相当不便,即使现在,居住在老区的村民,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毛驴,毛驴在这里被称为“牲灵”,毛驴在农户家也像家庭成员一样,可见,人与毛驴之间的亲密程度。
这里还有人住窑洞,但大都是年龄大的人,窑洞有土窑,砖窑,石窑,其中,石窑最为舒适,冬暖夏凉,但在旧时,也只有地主住得起。这里的人,管待嫁的少女叫兰花花,管已婚妇女叫婆姨。这里的主食是玉米和土豆。而且,土豆是当作主食来吃,儿不用它来做菜。可是,这几天的饭菜中,也有土豆做的菜,看来,这里的风俗也在随外界而改变着,就像窑洞一样,年轻人已经不住窑洞,住上楼房了,以后,窑洞恐怕只能是遗迹了。
车在盘山路上奔跑着,从车窗向外望,觉得车轮就在山谷边上飞驰,吓人得紧,可司机却从容不迫。
到南泥湾了,听隔离唱,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也是陕北唯一生长水稻的地方,结果......就不是这个样子?可见当时,有多艰苦,革命先辈们真是令人敬佩,导游给我们唱了两首歌,可爱的小伙子。
到了王家坪革命旧址了,据说,这里原来叫牡丹亭,有很多牡丹,原来可能因为气候的原因没有了,又因为有个王姓的地主买下了这块地,所以,百姓叫这里王家坪,初到王家坪,觉得那个王姓地主真有眼光,这里两面临山,院内非常宽阔,而且层次错落,环境优美,总莫名的透着种祥和,讲解员都穿着军装,我看见了电视里见过了无数次的礼堂,原来它这么笑,还有那石桌石凳,毛主席常坐在那里,微笑着,谈论着中国辉煌的未来......一切,如梦一样。
然后又自称民间自发组织的民族表演,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结果演出完了要收费,当然也是意料之中,但声称是革命后代的他们,在收费时,还是让我不舒服。
出了王家坪,到了枣园革命旧址,几乎是一样的建筑,只是多了许多窑洞,而且是石窑,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的果园,要比王家坪大些,此次,无心细听导游的讲解,一个人慢慢地走,照例去景观附近的小铺子,看到了一个日记本,欢喜的买下,这是我做心仪的纪念品。
最后,是延安保卫战景区,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真枪实弹,据说,当年延安政府在建设延安时,没有做好城市规划,使得延安老区新区混合,去过的有课都说,找不到红色的感觉,延安政府于是找到了著名导演李维亚,由他设计了此处景点的大型史诗剧,延安保卫战,红的感受,身临其境般的战争场面,这场演出的确值得一看,但也只值得看一次,有战争场面的演绎,陕北的婚礼,民歌,秧歌,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安塞腰鼓,鼓手撒了欢儿的舞蹈,真的让人感受到,西北汉子的狂野,很小的时候,曾读过一篇文章,就叫《安塞腰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文章的配图,而今许多年过去,见到了,突然想到一句煽情的话:在还来得及的时候,让我遇见你......
演出在秧歌声中结束,我的延安之行也结束了,下午,是长达五个小时的车程,买了甜甜的桃子,坐在车里,记录下这一切。
生活需要回忆,我也需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