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古县河怀旧
江城北隅有两条路,一为县河东路,一为县河西路。两街路命名的缘起,均因路下原是两段古县河。县河,是江山城内的一条人工内河,其开凿年代,已难详考,但当在筑城以前。筑城后县河进水渠被阻城外,明天启二年(16
江城北隅有两条路,一为县河东路,一为县河西路。两街路命名的缘起,均因路下原是两段古县河。县河,是江山城内的一条人工内河,其开凿年代,已难详考,但当在筑城以前。筑城后县河进水渠被阻城外,明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张凤翼凿城疏通古水道,筑成当初规模的古县河,古时候的县城,大抵都有一条这样的内河。
江山县河,坐北朝南呈凹字型,分明暗两种河道。明河道分东西北三折:东县河从现县河东路南端起北流至市府招待所路口止,河道在县河东路西侧;西县河从文明坊起北流至江中原大门(七十年代大门),河道在县河西路东侧;北县河自江中原大门转折,穿江山中学腹地和市府后庭后,东流至古城墙水星楼(故址在市府招待所路口对面屋基下),与东县河汇合后出楼下水窦,流入鹿溪圳,现出水古道犹存于县河东路北段路下。东西县河的南端,则由沿中山路大街穿市府太门底下的暗河相沟通。古代的县衙、文庙,武庙、城隍庙、书院,现代的市府、法院、人武部、大会堂(原)、江山中学、中山路小学等一应政权机构及书院学校均为县河所怀抱。
东县河及西、北县河,分别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被改为暗涵,河面及原来的河沿小路辟成了现今的东、西县河路。
五十年代中叶至六十年代末,我曾在中山路小学和江山中学读书。蒙童进学第一天,就是跨过东县河上的石桥,走进中山路小学大门的。六十年代后,又一日三趟地沿西县河到江山中学上学,所以对东西县河,我既熟悉又同时怀有一份恋旧之情。
当年的东县河,河边一溜由两尺来高的青石栏杆砌就。栏杆很精致,栏柱上雕刻着荷花形饰物,每块栏板五尺来长,也刻有线条花纹。河面上架有两座石拱桥,一座通往中山路小学大门,一座架在小学后面的广场(旧运动场)入口处,凡进入小学或运动场,都要经过这两座石桥。
当年,县河河道年年疏浚,流水也终年不枯。河面上成群的鹅鸭悠然自得地曲项歌天,钓徒们个个凭栏垂钓,大姑小娘们捣衣石上,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画图。
五十年代,江山还没有电影院,电影都放在运动场内露天放映。五分钱一张电影票,检票口就设在桥头,两丈多宽的县河成了天然的隔离带,没有人能飞过河去。
当年看电影是最高的文化享受了,可是我辈莘莘学子,何来五分铜钿?好在电影银幕背朝县河路,我们只好站在河边路上隔岸观看电影的背影。背后电影很有趣,枪是左手拿的,敬礼也不用右手,口令喊向左转,队伍却向右转。后来,电影队的同志为了不让“隔岸观火”,在银幕背面披上了一层厚布。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幕后观众”只好“望幕兴叹”了!当然也有胆大妄为的学生,从小学内越墙过去,谓之“逃电影”。逃电影也不易,有的掉进县河里,有的越墙踩了茅坑,但却总还是前仆后继,不绝后人。
六十年代初,我进入江山中学读书,每天上学来回六趟,都徒步走过西县河边上的石子路,从此又和西县河结下了九年的缘份。
西县河自文明坊至江中原大门,总共两三百米长短。河边一色红石栏杆,两尺多高一尺厚。河面上也架有两座石轿,一桥通往对面的水井(井尚存,但已隐入了屋后弄堂);一桥通往江中饭厅大门(古为文溪书院,现为校办工厂大门)。此桥最引为胜景的是桥面上建有一亭,俗名四角亭。亭楣上悬一匾,上书“梯云”两字。当年我辈学生不谙古人右书的习惯,往往念作作“云梯”。但不管云梯也好,梯云也好,建此亭当与桥东的文溪书院有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迈过此桥,进学书院,也就攀上登天入云的梯子了。亭四角翼然,四石柱下两排石栏平滑光洁。学究清淡,书生高议,石栏上往往座无虚席。
与梯云亭相距一箭之地,还有县河北端转折处的“八角亭”。八角亭两层八角,构筑精巧,建筑规模比四角亭大得多。此亭四面环水,八角翘首,唯东面一小桥通往校内,路上行人游客,可望而不可及,故名“皆水亭”。但亭顶面南高悬一匾,写的却是“仰止亭”。或许“仰止”与“娘子”谐音吧,当时盛传亭内居有仙女“八角小娘”。风清月白之夜,小娘子往往步出闺房,凭栏远眺,临轩低呤。美丽的传说,为此亭平添了三分神秘、七分诗意。当年“才子”有联云:“一亭诗话四环水,千载风流八面春”,道出了八角亭的风姿神韵。
过了八角亭,县河由北向东流,穿过了江山中学,成了学校的内河。以河为界,河北为教学区,河南为生活区,河上一桥,自然地成了贯穿南北的水上走廊。
在内河里,学校年年养殖盈尺高下的大水葫芦,一为美景,二为环保。每天春夏,碧绿一湾,学生们或在亭内读书背文,或在河边学语英俄。三十年前的学子生涯,今天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县河之水何处来?据县志载。入河之水主要有两股,一为西山梅泉之水,水自通贤门(小西门)水窦人,进城后分为两路,一往前圳,一往后圳,弯曲流至慈桥顶后又合二为一,然后顺大街下面暗水道流至县府前,再分东西两路经暗河分别流入东西县河;二为西山雪泉之水,水自通兴门(大西门)水窦人,注入西塘,然后顺十八曲巷水圳流至文明坊入西县河。两水入城故道至今犹存,只是部分已由明圳改为暗圳了,倘若有兴致,仍可溯进水古道出城寻觅西山两泉胜境。
县河在江山流过了数百年,县河水道滋润江邑百姓数百年,县河又在最后的岁月里伴我走过了十五年的学生时代,现在是没有了。可是每每回忆起古老的县河,回忆起县河上古老的亭桥楼榭,却又时时勾起我对当年学子生涯的无限眷恋。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