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风尘眺文帝

翘首风尘眺文帝

按举散文2026-06-20 04:21:05
回首眺望风尘滚滚的历史长河,有那么一位横戈跃马、治国安邦的英才,被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他就是隋文帝。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
回首眺望风尘滚滚的历史长河,有那么一位横戈跃马、治国安邦的英才,被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他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自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疆域大一统,使北方重启汉化,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历史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541年-604年)杨坚,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西魏12大将军之一,战功赫赫,官至柱国,封随国公。杨坚14岁开始仕途生涯,杨忠谢世,子袭父爵,后娶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同时,杨坚还是大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其女是北周宣帝皇后。可见,杨坚不仅是西魏王朝期间,横空出世,一飞冲天,纵横中国近200年、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上层强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
金戈铁马20余载,他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纵横捭阖;他年深日久,暗斗宫闱,策划密室,政治经营。公元580年,杨坚擢升为骠骑大将军、大兴郡公。
北周宣帝病亡,八岁静帝继位。杨坚与近臣作伪诏,以“入宫辅政”为由,获取辅政大臣之职,总揽朝政,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时值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只是一步之遥,更是举手之劳。他安插亲信,部署力量,伺机而动。在果断铲除北周宗室最具实力的“五王”之后,又镇压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的兵变。
581年,杨坚迫使北周静帝禅位,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西元587年)灭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西元589年)灭南陈,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从此,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华夏江山回归一统。
隋朝建立,文帝精心治理,国家迅速繁荣强大。他不仅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
陈绢黄纸,著述辉煌,透出缕缕芬芳……
——确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系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位,左仆射分管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分管度支、都官、工部三部。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三权分立体制的新阶段。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南北朝时期,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统治者为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便利做官,不惜滥增行政机构,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合计有2373个县以上行政建制。面对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弊端,采取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举措,迫在眉梢。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合并部分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把州县制恢复为秦汉的郡县制。至隋炀帝时,全国已精简地方机构达40%,仅存郡190,县1255个。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核定编制:大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小州仅为167人;大县官吏编制为99人,小县只有49人。这一举措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御。——废除酷刑,修订《开皇律》。对前代81条死罪、150条流罪、1000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恶法,一概废止,使律法由残酷趋向理性化,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继续实行均田制度。隋初,在前朝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文帝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永业田则无须归还。对一般农民,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整顿户籍。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确定户数。同时编制“定簿”,以此收取赋税。开皇三年,清理出阴漏丁男44.3万人,新户164.15万人。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解放了依附豪强的人口,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
——设置义仓赈济饥民。隋文帝所设的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百姓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明文规定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一般百姓均具捐献力,此举对穷苦百姓是一项有效的社会保障。
——改革币制。隋文帝统一了钱币,他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规定统一的图案与重量。度量衡在隋文帝时,均得到重新统一。
——建立科举选士制度。隋以前,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文帝实行科举选士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虽庶族寒门,有才能也有机会当官;“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对后代影响很大。
——倡俭。历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别重视节俭者之一。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马服玩,不得献上”。对于以袋进干姜,以袋献香料的官吏,都认为是浪费,大加斥责。《资治通鉴》中称他:“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
时光流逝,转眼20年过去,隋朝经济空前繁荣。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隋初为1944万顷,20多年以后,增加到5585万顷。农作物的产量增长亦快。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库空虚。10多年以后,府库已容纳不下征调的绢帛,需建新库。到隋文帝末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