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笔
首先,爱上写作这行,脑子总是要不停地想问题,瞅准了一个目,又得想如何下笔,就是这个“谋篇”的过程,就不知要折腾多少天,损耗多少的脑细胞。尤其是在生活困顿和写作工具落后的环境下写作,没有超人地忍受苦难的
首先,爱上写作这行,脑子总是要不停地想问题,瞅准了一个目,又得想如何下笔,就是这个“谋篇”的过程,就不知要折腾多少天,损耗多少的脑细胞。尤其是在生活困顿和写作工具落后的环境下写作,没有超人地忍受苦难的毅力,是绝不会选择写作这个活路的。然而,却总是有人偏偏与写作结缘。就我个人而言,且不说幼小时忍受“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读书经受的苦愁,也不说之后为写作经历的无数曲折,仅从真正意义上的投稿至今所经历的变迁就足以折射出世事演变的轨迹来。我真正涉足投稿,还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最艰苦的是在我于军营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一年后,我由一位军人成为农民时,虽然身居山村的窑洞,却作着“作家梦”。每天“学大寨”回来,或者遇到雨天生产队不上工,便忍不住文学的诱惑,爬在窑洞的炕沿上搞起创作。那时候,我的写作水平仍处在艰难曲折的“探路”阶段,就连一篇稿子的开头也总是一遍遍的写了又划掉,写到大半又推倒重来更是家常便饭。这在一个劳动日才挣几角钱,生活靠借生产队“战备粮”的那个年代,哪有供得起我写作的能力。打草稿不是用到处搜腾来的别人用过的纸的背面,就是用香烟盒,为了提高纸利用率,我甚至想了先用铅笔,再用钢笔打草稿的办法。
几年后进了工厂,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先是当企业报的主笔,继之又走出工厂,成为一名县级媒体的编辑记者,真正算是一位“新闻人”,这时候,虽说不象过去那么为写稿的纸笔发愁,但象我这种既不想在岗位工作上给人留下“不务正业”的名声,又几天不向上级媒体写稿就心慌手痒,还想在文学创作上有点儿收成的人,仍常常面临缺纸之困。时常免不了向兄弟单位和朋友求援,每到报社、电台、文联、作协,总要设法要些稿纸;回到单位,便十分仔细地将稿纸包裹起来,放在隐蔽的地方,生怕文友或朋友强要或“暗偷”。
投稿的花销是我较长一段时期颇为头疼的又一道难题。就是成了专职编辑记者后的大约十余年里也是如此。记得开初的几年,每篇上送的新闻稿件,经头儿审阅后,再由作者拿到单位出纳那里装进单位印制的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投寄出去。后来,由于种种的因素,便没有了这个优惠,而是由写稿者自负邮资。为了减少往返,每次我都是不惜买几个整版的邮票,一年下来,仅邮资少说也要三四百元。加之大多的媒体刊物的稿酬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低薄,不少写稿者,便因经不起“屡投不中”的打击和难以承受的邮资,不得不被迫退出写稿者的队伍。这些困顿虽然没有使我放弃写作,但对我这样的工薪阶层而言,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开销。
我所在的这个山区县最初发现使用电脑,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为县公证处的人写了一份全国公证系统先进个人推荐材料,由于时间紧迫,于是这个单位便拿到县城唯一的电脑打印部去用电脑打印,面对电脑,我只是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根本不敢将它与与我的写稿联系起来,心想,那该是何等的人才能拥有和驾驭它的!而第一次听到用电子邮箱投稿,是在宝鸡日报通讯员表彰会上,报社总编向大家通报说,我县一位通讯员是全市通讯员中,第一个用电子邮件向报社发稿的人。可是当时,电脑对于大多数的人,实在属于奢侈品。直到进入新千年,电脑仅在我们这样的“深山野凹”之地的首脑机关和少数部门得到应用,大部分单的文件虽然已告别了蜡纸,但多在街面开设的打印部打印。但很快,我们这些写稿者不得不改变投稿的方式,因为电脑已迅速在出版、新闻单位得到普及,编辑们随之改变了在稿纸上审看来稿的方式为电脑操作。说来见笑,在许多人眼里,我们记者一定是首先接受新科技的人,象我这样的“资深”,无疑是该最早有电脑的。其实不然。于是,我不得不经常写就一篇稿子,就千方百计设法找电脑打印。最初的打印费是每页3元,再后来便水涨船高,直到如今的每页5元。象我这等“写稿虫”怎么承受得了!我又不得不为此而熬煎。若是被报道的单位有电脑,倒是不很费太多的周折,可是求人帮忙就不得不看人的眉高眼低,即是关系好的,有再一再二,却不能再三再四的麻烦;尤其是那些与单位个人没有直接利害的文学、言论或全局性的稿件,更是求人无门,也难以启齿求人,何况为了求得新闻的“快”,我只有将写的稿子拿到街面上的打印部去。更使我难以忘却的窘迫是,某头儿为使我写的一个“大块头”材料尽快打印,并亲自联系打印部,谁知由于人员更替,承诺成为“空头支票”,我只有以自付千元数额的打印费买了教训。借用他人的电脑和电子邮箱发稿,也非次次一帆风顺。但每当我看到,我用纸笔写的稿子,在他人手指点击键盘的“哒哒”声中,变成电脑中整齐排列的文字,又按照作者的意图快捷地删改和粘贴,而不留痕迹时,我的心中便滋生出对人类智慧的敬仰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千里万里之外的信息,瞬息之间便可获得,信息便传到了媒体,使人再无新闻因邮寄而成为“马后炮”之忧;更使人觉得世界是那么大,使用电脑、宽带的人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神人儿。我那整版的邮票和昔日所珍视的稿纸也便如文物一般,成为我留存的记忆。
近些年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之快,真可用“眼花缭乱”来形容。新千年之后,电脑在我们古凤州之地的机关单位乃至寻常人家迅速普及。公元2007年11月,我这个虽然无缘参加公家出资的专业培训,又没有享受到配备电脑特权的写稿迷,终于耐不住了坚守传统手段写稿的寂寞,决计起步“换笔”。我的电脑虽然算不上最时兴的,但作为一个迷恋于写作的人,我却为自已能成为“电脑族”而欣慰;比起年轻人,我虽然没有了灵活的手指,我却有幸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首先购置了“挑战者”汉王手写板,一边写稿一边请来朋友,当老师作示范,一样一样地掌握技巧;于是,我成为在单位首先用电脑组编新闻、让播音员不再为我手写涂涂改改的了草而作难的编辑;往日采访,总少不了让被采访者提供一大堆的打印材料,现在,只需对方向我的电子邮箱或“QQ”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轻轻一点,便能获得我所需的信息,既省时、又节约;如若需保存的材料太多,电脑内存有限,任选择的措施既可添置移动硬盘,还可利用网盘,同时可进入网络……不长的时间,我便由对电脑、网络的生疏到亲近,也真正感受到了新科技的神奇,从写稿的变迁中,更感受到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宋汴京开封府里觅包拯
下一篇:邻家有狗初长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