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崆峒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崆峒山的确不算高——海拔高度只320.1米,但因传说上古时期的大仙广成子在山上修道,轩辕黄帝曾问道与此而闻名遐迩。《神仙传》记载:广成子是上古时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汝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崆峒山的确不算高——海拔高度只320.1米,但因传说上古时期的大仙广成子在山上修道,轩辕黄帝曾问道与此而闻名遐迩。《神仙传》记载:广成子是上古时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汝州)西南崆峒山的一石洞里。皇帝听说后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谈呢?”黄帝回去后三个月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非常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会十分清爽。不使你的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就会败坏你的真性。我能牢牢的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静无为,所以活了1200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存,凡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黄帝因而得以白日升天。
“崆峒烟雨”是汝州古代八景之一,有诗云:
一片空朦晓欲流,许多岚翠拥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无数仙城幻石楼。
缥渺浑疑蓬莱景,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愿作甘霖遍九州。
《庄子》中记载的当年轩辕黄帝出新政,“登具茨(山名,在禹州市)、过襄城,访大隗……”逶迤来到崆峒山南的情景闪现在眼前。黄帝站在山下,只见神泉侧出,热气鸟袅袅,为了表达其虔诚,他先在温泉里洗澡净身,然后登上泉西的一座小山,放眼山下方圆百里的广成泽,汪洋一片,无际无涯。黄帝在山上住了一夜,翌日编乘竹筏子来到了崆峒山。这座无名小山以后就叫銮驾山,因皇帝在这里住过,也叫“黄”陂。黄帝拜见了广成子,只见他立如松,声如鈡,神志清明,思维敏捷,意态安闲,具有超越常人的健康之状。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欲飞,勿劳尔形,勿摇尔精,勿思虑营营,昏昏默默,乃可长生。”黄帝听了十分高兴,为答谢广成子,黄帝命随从的乐队奏了一曲《钧天》之乐。广成子听罢,深为黄帝的平易近人和不耻下问的作风所感动,当即取出《阴阳经》两卷赠给黄帝。据传现在临汝镇的钧田村就是当年奏《钧天之乐》的地方。
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上建有丹霞院(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和崆峒覌,且山下有洞。1941年前,我亲眼看到山上还有广成殿、殿前有山门和钟楼,再向南有升仙石、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东侧有戏房八间,山半腰有塌陷的洞口。山下东南方有道士井,井旁卧一石龟。1942年,国民党13军的一支部队在这一带驻扎时,把山上的建筑全部扒掉……后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没人管理,塌陷的洞口渐渐被泥沙淤堵。
“丹灶烧残槲叶烟,蒙蒙细雨洒风前,广成仙子今何在,留得崆峒一洞天。”寻仙的人惆怅之中放眼望去,东南方的涧山口水库波光潋滟而来,天水一色,西南方的五龙山上薄雾迷蒙,恍若仙境,再看眼前的崆峒山,绿树掩映中偶尔露出庙宇的一角,绿波荡漾,春意醉人。“没有仙人有仙境”,我的心忽然开朗起来。
这里的确是道人间仙境。上古时期崆峒山的东、西、南三面为广成泽,汉时辟为广成苑。方圆百里,林木葱郁,鸟兽成群,为皇家校猎之地。东汉大文学家孔融曾多次来到广成苑,他被广成苑的山水美景陶醉,献《广成颂》于汉献帝,盛赞广成的山、水、林、竹、鸟、兽、虫、鱼,堪称天然牧场。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百花烂漫。时而细雨缛烟,时而山水缥缈,幻若仙境。每到九春三秋,天朗气清,常有薄雾从山坳中袅袅升起,雾中有时隐现“粉蝶(白墙)青甃(青色基石),绵亘数里,楼殿,车马喧闹,花木灿烂”的奇异景象,但又“数息便漫不复见矣。”这种“海市蜃楼”的奇观,令人遐想霏霏。“崆峒烟雨”被誉为汝州八景之一,自古至今吸引多少人身到崆峒不思归啊!
身到崆峒即是仙。崆峒山是一副神仙浓墨泼洒的绝美图画。这里既蕴涵着神灵仙界的玄妙与缥缈,又弥漫着现实人间的美好与温馨;既流溢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又传承着神仙文化的杰作。那独领风骚的崆峒奇观哟,定会给你留下终生美好的回忆。
2005年6月28日与汝州抱朴斋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你为什么哭泣
下一篇:人根峰顶论人根,梦幻峡谷梦幻行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