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条”轶事

“张三条”轶事

悲唶散文2026-06-17 06:56:38
“张三条”是七十年代我们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刚担任大队长的时候就是和他搭班子,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张书记为人善良、正直,时时处处为社员着想,替社员说话,帮社员办实事,是一位德高
“张三条”是七十年代我们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刚担任大队长的时候就是和他搭班子,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张书记为人善良、正直,时时处处为社员着想,替社员说话,帮社员办实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书记。按照官场的话说张书记有时候有点“抗上”(与上级领导对抗)。由于他担任大队书记多年,加上他的威望,公社的领导也非常尊重他,一般的“抗上”行为也就不和他计较了。
“张三条”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那?
据听说张书记无论在开社员会还是到公社汇报的时候,都习惯讲“三条”,如:“我讲三条”;“我强调三点”;“我汇报仨事”等。“三”成了张书记的口头禅,天长日久,“张三条”的称号就叫开了。
我到大队那个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的第二个高潮时期。我们大队被公社确定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县里和公社都下派了干部到我们这里包队。那个时候上级要求天天晚上开会学习,“武装头脑”。记得包队干部来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生产队的学习室召开了社员大会。那天晚上大约有一百来人参加,张书记亲自主持会议,亲自讲话,按照当时的说法那是农业学大寨的“动员报告”。张书记没有准备讲稿,开场白就是那句话:“我今天讲三个问题”。
当时讲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因为他就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也没有条理,不好记。大概意思就是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战略部署,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之类的语言。而后,从春耕生产讲到打场送粮;从科学种田讲到如何过好日子;从邻里关系的相处讲到婚姻包办的危害。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什么狼叼猪、狗撵羊,孩子掉井火上房…..咋想就咋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不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越讲越有劲儿,讲话内容离农业学大寨越来越不着边儿了。我看包队干部皱着眉头总看表,就借着给张书记送水的机会悄悄提醒他,张书记接过水喝了一大口,顿了顿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天那!两个多小时才讲了一个问题,三个都讲完还不亮天了?正在兴头上的张书记可没在乎这些,继续说道:“这第二个问题那?和第一个问题差不大概。”接着又重复了一些讲过的话,又随意发挥了一番。我在后边捅了捅他,意思是时间差不多了。谁知道他生气的一拨拉我的手大声说:“捅咕啥,赢钱不知道走咋地?”然后端起来水杯又喝了一大口说:“现在我讲最后一个问题!”
夏天夜短,快半夜了,干了一天活儿的社员有的打盹,有的打哈欠,还有的打上了呼噜。张书记用手敲敲桌子说:“都精神点,这最后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也差不大概,时间关系我就不重复了,明天早上三点半出工,散会!”
第三个问题倒是非常精炼,包队干部原来还打算讲点啥,看着社员呼啦一下子都走了,也只好作罢了。
事后张书记对我说:“正是农忙季节,社员起大早干一天活儿,累的晚上都要拽着猫尾巴上炕,要是让包队干部讲上瘾了,还不天天开会瞎白唬啊?”我也恍然大悟,原来张书记是故意的啊!还别说,自那以后包队干部也不督促天天晚上开会了。
有一年,响应县里“掀起积肥造肥高潮”的号召,公社召集各大队书记和大队长会议,落实每亩地积肥造肥三立方米的任务。公社领导分配完各大队积肥的数量后,一再强调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接着就是各大队党支部书记挨着个表态。看到领导的态度,大家表态时候基本是一个调儿:“虽然有困难,上级既然下达了死任务,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年轻一点的支部书记看领导脸色表态:“坚决完成任务!”轮到我们大队表态了,张书记不紧不慢的说:“我们大队完不成任务!“一句话把公社领导说的顿时不高兴了:“人家大队都能完成,你张三条啥意思?”张书记回答说::我们完不成的原因有三条。”他又来了。“第一,任务根本不实际!我们全大队大牲畜不到八百头,生猪不到两千头,有那些粪吗?两千多口人拉屎还供不上狗吃那。”(那个时候家家散养狗)第二……
公社领导也心知肚明这是上级搞形式,但是也没有办法。一看“张三条”还要继续说,要是让他说完了的话,任务还有法落实吗?于是赶忙截断他的话头说:“这次积肥是有优惠政策的,”当时化肥和柴油都是按计划指标下拨的,公社为了刺激积肥任务的落实,制定了土政策:化肥柴油下拨与积肥挂钩,每完成一万立方米积肥任务,下拨10吨化肥,一吨柴油。公社领导刚说完,张书记立刻站起来大声道:“我们大队保证完成任务!”
回来的路上我问张书记为什么又能完成了,张书记说:“还不是为了那些评价化肥和柴油?”我问他如何完成任务,他笑着说:“咱来个中央军糊弄国民党。”
第二天召开各生产队队长会议,张书记直接布置任务:每个生产队从次日开始,除了正常积肥外,不足的部分,根据生产队土地面积多少,每天每个生产队出30到50个劳动力,到屯子外的草甸子挖土,弄成粪堆形状,上面洒上一层牛马粪。就这样,经过半个多月的“会战”,超额完成了公社下达的积肥造肥任务。足额的领回来了化肥和柴油的评价购买票。
八十年代,在全民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时期,张书记已经被调到乡政府(80年代成立了乡政府)多种经营办公室担当主任。我们这里是大豆之乡,由于大豆优质,加上水质比较好,用大豆加工出来的干豆腐。(是一种压成薄片状的豆腐制品)很受省城和周边城市居民的欢迎。乡政府与省城一家大型超市取得了联系,邀请超市代表来这里考察并洽谈干豆腐的供销事宜,乡政府特意从县里请来了专家,洽谈的时候由专家非常专业的介绍干豆腐的营养、加工、质量等。张书记听着专家介绍的絮叨,就插话说了几句。他说:“不用这么费事,我简单说三条你就明白了”。看着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他,就着说:“第一,这里的豆腐干!划一根火柴就能烧着;第二:薄!隔着干豆腐能看报纸;第三:筋道!(指食物有韧性,耐咀嚼)你就是做一件短裤,打一场篮球下来都不会抻坏的。”说的大家开怀大笑。超市代表一高兴:“成交”!
如今张书记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善良、正直,机智、幽默留下的是人们不尽的眷恋和深思。是啊!这样的农村干部老百姓多么渴望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