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带香包驱瘟疫

佩带香包驱瘟疫

调斡散文2026-08-06 13:05:11
“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袂纱衫好在行。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仓。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笔者
“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袂纱衫好在行。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仓。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笔者在这里引用的这首《端午风俗歌》,可说是详细地描写了古时人们在端午节欢度节日的种种习俗。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包粽子、划龙舟、挂菖蒲、插艾叶之外,还要给孩子们佩带香包哩。
也许正因为佩带香包是端午活动的又一有趣习俗吧,我国邮政局在2001年6月25日发行《端午节》邮票一套3枚,其中第2枚邮票图案就有一部分是反映人们在端午时节佩带香包这一习俗的。
《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衿缨皆佩容臭。”郑玄则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也就是说,容臭就是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在囊中充香料,以五彩丝为缨,系而佩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香包”。在古代,还有人把香包叫做“香袋”。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
据考证,早在三国之前,我国就已形成了佩带香包的习俗。华佗在《中藏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述,他说:“以绛囊子盛一丸如弹大,悬衣避邪,毒魍魉甚妙。”这里所说的“绛囊”,即是“香包”。东汉应昭在《风俗通义》中也记载有这样的文字:“在五月五日这天,系上五彩线香袋,说能防……鬼怪和疾病。”由此可见,在端午佩带香包的习俗的确由来已久。
人们喜欢佩带香包,但不限于佩带形式。《晋书·刘实传》记载::“实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向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可见香包在此处起到熏香、消毒的作用,与香炉有些类似。《谢幼度传》中也有记载:“(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后来,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诗中就运用了这一典故,诗云:“试吟青玉案,莫带紫罗囊。”
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过四件香包。从外形看,当时的香包相当大,采用西汉时最讲究的一种“信期绣”,织造工艺和刺绣技巧高超,两千多年后出土,仍然鲜艳如新。其中,有一件材质为罗绮的香包,长48厘米,绢质部分有32·5厘米,颈部有开闭囊袋的绳子,颈以上的领长与囊腹长度之比,约为3:2,可见颈部缩紧以后,长长的领结自然形成荷叶边样的装饰,大概就像现代妇女的钱包一样,悬系在肘腕之间,难怪三国时魏人繁钦在《定情》一诗中会这样咏叹:“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另外,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在马嵬坡让杨贵妃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包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包取下复命。唐玄宗见到香包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包!他把香包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包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到了宋代,人们佩带的香包在记载中比比皆是。南宋后妃大臣、近侍于端午佳节会获赐香包。南宋初期蔡京在《铁围山丛谈》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热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这段文字记录了宋仁宗时,朝廷掌管收储金银珠宝的奉宸库对龙涎香是何等珍视,而且还将香装入金质或玉质的香包中,香包用丝线串起挂于颈上,称之为“佩香”。
而如今,每逢端午佳节到来,许许多多的母亲,心灵手巧,把自己的片片爱子之心,绣成色彩迷人玲珑剔透的布包或布袋,装入一些香草和药料,然后悬挂于孩子们的胸口或衣襟上,阵阵馨香随着孩子们的走动而飘满屋内,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事实上,佩带香包不仅是一种习俗,同时也是一种防疫的药方。因为端午时节,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很快,再加上虫害又十分猖獗,人们特别是小孩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招来各种疾病。因此,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遂用中药制成香包,用五彩线一针一线地连起来,拴在孩子们的胸口或衣襟上,据说能辟秽祛邪,消灾除瘟。
在一般情况下,香包里面所装的都是中药,大多由苍术、白芷、菖蒲、山奈、雄黄以及冰片、樟脑组成,人们先把这些中药切成细茸,然后再装在精工绣制的锦袋内。这些锦袋花样不一,各具匠心,有的缝制上鸟兽鱼虫,有的缝制上瓜果花卉,其形状既有长方形、正方形,又有三角形、四棱形……可以这么说,每个香包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更有甚者,有些姑娘还以绸绢花布,精心制作,互相赠送,的确是一种各显精工,互送吉祥的表达方式。我记得在一本书上就看过,在我国民间,有不少地方的青年男女,确实是通过香包来作为爱情信物的,因为香包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因其所绣的不同形象而多种多样,含蓄且优美。许多香囊都有鱼的形象,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情事的隐语,鱼喻男,莲喻女。这样看来,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实际上是一首艳诗。这样的诗篇,再配上鱼莲香囊,缠绵的效果不是马上就凸现出来了么?在《红楼梦》中,我也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妹妹曾给宝哥哥做过一个香包,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但她偏偏没有想到,香包却是宝玉贴身戴着的,怎么会舍得送人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