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到底有多大

大语文到底有多大

灵知杂文2025-07-26 10:23:38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把语文和语文教学界定在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把语文和语文教学界定在说话这个位置上。从1985年李元昌先生提出了“大语文”观念,并实践大语文教学以来,语文教学开始更加注重与学校、课堂、课本之外的生活社会实践知识的联系。一花引来万花开,于是这样的教学思想也开创了语文及语文教学的更广阔的天地,确实是一条能让语文越走越宽的发展之路。 
现在“大语文教育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大语文教育适合中学育人目标”;“大语文教育适合时代的要求”;“大语文教育势在必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并研究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构思”类的“经验、成果”满天飞。
我并不否认"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确是社会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及其应用。但在实施这样的“大语文”教学的同时,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的语文教学天地中,我们大家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所谓“大语文”到底有多大,语文教学到底该怎样把握怎样一个界限,这条路到底要走多远是目标?要走多宽才是原则呢?这应该是很多中学语文老师看不清的问题。我把我的几道难题呈奉给大家,期望能与和我有同样困扰的老师一起探讨。
一、语文的疆界在哪里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大家都共同在喊一个口号,而且越喊越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语文教学要注重立体化,突出综合性。强调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科学观、人文性等等。作为语文课本其内容也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学科。
我们说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开发受教育对象的潜能,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我们的语文如此广泛地涉足到每一个领域,这些专家在设置语文课程时,考虑到其它学科的性质和内容没有,考虑到语文作为学科的承受力没有?这样做是不是要把人类所有的知识传承的使命都领了去?或者说定要把大头占了去?
我们总是强调我们语文是工具,为一切学科学习服务,在我们一心想着为其它学科做工具,服务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到其它学科也象我们语文一样肯作这样的牺牲,把语文的内容融入其它的教学之中呢?例如,生物教学内容中加入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常识;几何教学中融入“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外语课上讲中文语法?列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借用汉语组词、组句的格式。既然其它学科需要工具,那语文是不是一门学科,那是否也需要工具?为什么不反过来说,其它学科的教学,阐述、归纳、一定要按照语文的语法规范、造词精到,用语生动的的标准而在其教学中融合语文内容呢?可以说很多的理科老师是不注意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用词是否准确、叙述是否通顺的,所以我觉得,学科之间的融合,不是要语文一相情愿地去包容别人,而是要各科课程进行平等,科学、合理的整体构建。
再如语文课程中设置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探究”之类,强调的都是一些社会工作,不可否认,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一切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但众观许多“活动”,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贫困问题”……要求完成的也都是一些专题报告,正如有的学生批评的:“我们现在都成了社会学家了。”这些活动固然有益,该做,但对学生文字、语言的感悟培养是不是占了主要地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以上工作,还有其它学科要去估做啊!我认为学生的语文活动,应该是以语言、文字、文学的采集、积累为主。语文的界限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文学本身。
二、语文的自我是什么
自古说,“艺多不养家”由于语文太大了,太全了,全得模糊了自我,甚至迷失了自我。如语文教学要渗透很多的“教育”,因此在有些价值取向上也使学生产生迷蒙,甚至有的学生就把一些文学的、人文的东西用社会学的、经济的、功利的眼光以及法律的标准进行一一对应,其世界观、人生观变得让人担忧。大家经常谈到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窦娥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只顾自己一时的私愤,发此毒誓,祸害百姓。”的愤怒;要替孔乙己告状打官司想法;朱自清的父亲在火车站买桔子是违反交通规则说法;杨伯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都是背离文本核心的非语文(文学)的理解,这样将文学的、人文的、人性的东西,事事都以一种法律的冷峻去理智剖析,你能说他错误吗?可是如果什么时候都采用这种理性来对待人与事、情与理的处世态度,对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全有多大的好处呢?不难怪有报道:看见有人落水呼救也要先谈妥价钱后再去营救。
至于有的老师说的:教学语文,就要使“学生脑子里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这句话说得也算得是具有“普遍真理”了,但我要问:是什么样的材料,是哪类材料,其它学科是不是不以“学生脑子里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为目的?总之,专家、学者,讨论来,探讨去,也没有能说明白,语文的自我到底在哪里。
我倒十分同意这样的说法:“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有效沟通为主要目标;以丰富精神为最终归宿。”是的,语文的归宿在于丰富精神,这个精神不单指有多少科学、社会信息,而指有多强的文字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就是说,不会面对精美的文而无动于衷或者不知所然,至少是能够产生精神的活动。
我所理解的语文的自我就是就将孤立的文字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思想、意思的语言组合。学生学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字中挖掘、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从现有文字基础上生发出新的语言文字作品,产生新的思想。如张晓风读张继的《风桥夜泊》就从这二十八个字里生发出《不朽的失眠》这篇动心的作品,感叹出“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这样深邃的思想。什么是创造?这就是创造,通过语文学习为人类又创造出一项精神财富。
语文的达成目标是提升人的心智,品味和涵养,比如异性之间的亲近,在文学中是一种超越生理本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