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仁”的理解

对“仁”的理解

遂匠杂文2025-05-08 19:32:21
在《论语》中,“仁”是最难把握的一个概念。要正确地理解“仁”,必须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孔子的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第1章)
在《论语》中,“仁”是最难把握的一个概念。要正确地理解“仁”,必须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孔子的论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第1章)但是,“克己”并非就是“仁”。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说:“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第1章)孔子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1章),但“礼”不是“仁”之本,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3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第22章)这一章从问“仁”开始,由“仁”到“知”(智),最后又回到“仁”,如果不能正确领会“仁”的内涵,也就难以理解其意思。“仁”以爱为基础,但“仁”不是“爱”,仁爱是有原则的。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3章)

“仁”不是施舍。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30章)

“仁”不是能力。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再问,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8章)

“仁”也并非成绩或道德。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公冶长》第19章)

那么,“仁”是什么呢?我的理解,“仁”是建立在优秀品德基础上的崇高信仰,是爱民、为民的志向,是心怀天下的理想。仁者以天下为己任。把“仁”理解为志向和理想,有关《论语》中一些不好理解的话语一下子豁然明朗了。人人都可以立志,孔子明确指出,“为仁”靠自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30章)但是,有恒心者并不多,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个胸无大志,没有爱民、为民思想的人,即便学富五车又能如何?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3章)

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而“仁”是崇高的志向和理想,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础之上的不是随心所欲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颜渊》第20章)者多,真正的仁者有其一以贯之的行动原则。宰我就向孔子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26章)

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子贡说:“(伯夷、叔齐)怨乎?”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第15章)“求仁而得仁”是什么意思?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但把“仁”理解为崇高的志向和理想,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会把伯夷、叔齐让位的事看成“仁”了。

“仁”与地位无关。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第6章)历史经验表明,统治者不“仁”是常有的。“未有小人而仁者”或许为孔子所处时代的事实,但孔子是主张人人为“仁”的。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第35章)

“仁”固然不是能力,但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2章)这说明孔子已经注意到德与能的关系,而且对此有精辟的见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23章),看似深奥,在理解上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而一旦把握了“智”和“仁”的实质,又是相当简洁而直观的表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