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论语》,心态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政治家的“葵花宝典”,只有求功名、奔仕途的人,才需要读《论语》。普通老百姓似乎用不着、也不应该学论语,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然而,于丹教授
中国有句老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政治家的“葵花宝典”,只有求功名、奔仕途的人,才需要读《论语》。普通老百姓似乎用不着、也不应该学论语,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然而,于丹教授想普及论语,让人民群众都能活学活用,成为生活指南。于丹引用“半杯水”的例子,说明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其实就在于一念之差,而通过学习夫子之道(忠恕),可以转变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把许多悲观主义者改造成乐观主义者。于是,生活就充满了阳光和鲜花。于丹的用心良苦,然而,于丹的主张却未必可行。去意无边翻过《论语》,感觉把《论语》当作心理咨询的教材来解读,未免有些牵强,孔夫子倒是应该听听于丹教授讲的课。因为孔子虽然是圣人,但心态似乎和凡人差不多。急吼吼想当官,东奔西跑,惶惶若丧家之犬。甚至有乱臣贼子招唤,也每每心动——“子欲往”。子路劝阻,孔子还冲他发牢骚——“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心态不好,甚至要“乘桴浮于海”,说到底是因为他的处境不好——“吾道不行”。人说境由心生,但我觉得还是心随境移比较符合唯物论。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或“贫贱夫妻百事哀”,都是经验之谈。由此看来,倘若“道”仍然“不行”,孔夫子即便听了于丹的课,他老人家的脾气和心情也不见得会好起来。
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总是对现实不满。他们悲观的根源在血液和骨头里,靠做思想工作并不能解决问题。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抑郁症患者大多智商较高,让他们理解“忠恕”大概并不难。然而,如果说光听于丹讲《论语》,就治好了崔永元的抑郁症,,我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于丹的课讲得的确好,但要把悲观主义者改造成乐观主义者,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碰鼻子转弯,我们突然发现,悲观主义的心态其实用不着改造。
中国似乎从来都不缺所谓乐观主义者,因为中国人大多有着和阿Q相同的遗传基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产和保存幻想。上了断头台,还希望有快马奔来,一路高喊“刀下留人!”直等到人头落地,才感叹“好快刀”。正因为“乐观”的中国人太多,鲁迅先生才感到悲观甚至绝望。在许多情况下,所谓乐观主义除了制造良好的感觉以外,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好处。我们这辈人大概都还记得十年动乱期间,几乎全体中国人都乐观地认为:“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结果国民经济(也许是整个国家)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乐观主义者像喜鹊,讨人欢喜;而悲观主义者好比乌鸦,讨人嫌。西方有个绿色和平组织,总是危言耸听,仿佛世界末日马上要来,还不断给有关国家的“发展”制造麻烦。然而,一百年来,地球持续“发热”、南极冰雪消融、物种加剧灭绝、生态严重失衡,严峻的现实证明:绿色和平组织那些人并非是杞人忧天。世界似乎离不开悲观主义者,他们和乐观主义者各有分工。比如,在官场上,“乐观主义者”擅长开表彰大会、作总结报告、搞政绩工程;而悲观主义者则需要说实话、半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为“乐观主义者”的“政绩”擦屁股。
去意无边以为,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比例还是以原生态为好。有人载花,也有人种刺,才是和谐社会。上海有位女医生,叫陈晓兰,十年来顶着重重困难,甚至冒生命危险,坚持揭发和阻止那些对患者有害的所谓医疗设备。为此,她冒犯了自己所在的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她的行为在某些人眼里大概很不“忠恕”,于是就被剥夺了穿白大褂的资格。可是,陈晓兰却感动了中国。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心理诊所,把《论语》当招牌,好比从前的太医把龙须——皇帝的胡子当药引子,只是增强了药的安慰作用,实际效果却未必灵验。也多亏于丹加《论语》并不能包医百病,否则让于丹把所有人的情商都提得很高,所有人的心态都变得很入世又入时,反而建不成和谐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李白想的是明月还是人?
下一篇:选择这道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