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视国学

评视国学

寡二少双杂文2026-05-30 18:21:13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专家。我是受过传统教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通老年人。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我当然无能力论述,那就只能谈点看法吧。既然是看法,还是要讲究一点透视学的道道。我记得在前些年学界褒贬张爱铃、闹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专家。我是受过传统教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通老年人。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我当然无能力论述,那就只能谈点看法吧。
既然是看法,还是要讲究一点透视学的道道。我记得在前些年学界褒贬张爱铃、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金宏达写了一本《平视张爱铃》的书,据说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他是我中学同届校友,不过他是学者专家,我呢,还是一介学生。我拜读他的书,觉得平视得好,受到了该书的起示。大凡看一个人、或者用现代话说,看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角度。按立体透视的道理,还是三维平视才能得到完整无误的像。如果用平常所说的仰视或俯视,总会带来原像的变形,历史上的这种教训历历在目。所以我觉得看“国学”这个事件,同样要平视为佳,不过我将平视改为了评视。我以为,看一个事件就是输入信息,经过大脑思维要输出信息才能交流,就得用“言”输出,所以平视国学不如评视、边看边谈,是不是更确切些呢?
国学的含义是什么呢?
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解释得好,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同时他又提出“大国学”概念,即国内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大国学之内,很精辟。大国学的含义不仅有地域、民族的固有范围,我觉得还应该有时序发展的固有内容,不能否认地还包括政治时代的背景影响。我们现在研究的国学对象主要是古代圣贤文化(所谓国故)。如果几百年以后,我们现代的文化内容也会纳入大国学的范围,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说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国学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是继往开来的过程,有其时序发展的固有内容。为了方便,应该把大国学分为古代国学、近代国学和现代国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解放牌的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对古代国学知之甚少,现在加强学习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从地域和民族来看,国学涵盖的地域和民族也在与时代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政治背景对国学的影响,有些维学术的人可能不同意。我还是觉得,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大国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都受到政治背景的影响、甚至控制,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评视国学
百年来,中国人对国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的顶礼膜拜,仰视古代国学,国学是圣经,谁也不能说半个不字。有的人踏古代国学于脚下,俯视古代国学,劲吐口水,要彻底砸碎,永世不得翻身。直到现在,对古代国学的褒贬,莫哀一是。现在出现国学热,
出版了许多论国学的书,从研究方法上看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从经典本身发掘,或有新解或有心得。还有一类方法与前法相反,拣个现代文化成果在经典中找影子,如是说别人的文化成果不是首创,我们几千年前就有!其实中国古文是极其精练(简略)的表意符号,几个字就表述了意识,后人看起来,要去揣摩,出现所谓“能者见能智者见智”的说法,作为学习讨论未尝不可,但是作为研究成果还是要言之有据,要有考证。诚于季老所言:我们学习和讨论古代国学“方法必须严谨创新,态度必须实事求是。”国学专家方等人提出“”,总之也就是要评视古代国学。

东、西方文化思维起点的差异
我们的国学作为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在平视国学之前,有必要先简略谈一点对东、西文化思维起点差异的看法,作为平视国学的铺垫。
首先我们承认人类文化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包括过去说的劳动在内,这是由于人类最简单的劳动也受思维支配所致。然后谈谈思维的本质。
我把思维当作信息流在大脑中运作的过程,思维是从分辩所接受到的信息开始的。大脑接受的信息不是单一的,而是信息集合。对于这种信息集合,只有首先分辩出单个的子集,才可能进一步辩识不同,知道差别,才产生子集的概念,再进一步对子集分类。在类比中通过排序、对比、联想,一直得到某种总体模式的认识,完成信息流在大脑中运作的过程。比如接受到一片森林的信息,首先要分辨出一棵树。如果连树与树之间的“距离”都不能分开,那么就谈不上认识树和森林的总体模式了,在我们眼前就只有一片绿色!假如我们连不同颜色都分不清,则我们眼前只有“无”!这种“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信息在大脑中停止了运动,就是思维永恒!由此可见,思维包括最基本的四步:信息接受分辩、信息类比、信息综合和信息输出,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形成完整的思维信息流运动。显然思维建立在接受分辩信息的能力之上,如是不同的接受分辩能力就决定了思维的水准。比如狗,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是鼻子,对气味的分辩能力很强,它的“思维”是建立在分辩气味能力之上的,在它的脑中就有一个气味的思维世界。但是狗的信息输出能力很差,只能用简单吠叫和动作表达它的思维成果,使得狗与狗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易发展,我们更难理解。又比如蝙蝠,它建立的是超声世界。如果试问,狗的气味思维世界和蝙蝠的超声思维世界那一个正确呢?回答只能是都正确。但是人类不同,主要的接受信息器官有五官,其中光、声和触感的接受分辩能力很强,在人脑中建立了一个四维视觉世界。人的思维信息输出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比接受能力差很多!言不由衷!),不仅可以用形体动作表达意思,还能用语言和语言的记载即文字传达思维成果,这种强大的信息输出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也将人类从动物界脱颖出来。求存是动物思维信息流运动的动力源泉,与动物不同,人类思维信息流运动不仅受求存的驱动,更受到求知的驱动,因此人类思维信息流能够创造和积累了文化。如果将文化分为表层、制度和深层三个层次,那么原始人的的文化主要是表层文化。只有人类将原始语汇和象形划画发展成初级语言和初级文字,扩大了信息输出和再接受的能力时,人类才进入和发展制度文化和深层文化的层次,世界各地所发现的初人图腾就是文化向深层发展的标志。由于人类的视觉世界是建立在光的基础上,所以人类的思维超不出光视觉的水准。在大千世界中,有否超出光的信息、有无能够接受分辩该类信息能力的个体?这不是本文谈及的范围。有兴趣者请看本人所写“信息思维论”一文。
综述上述观点:一、思维是信息流运作的过程,广义文化是思维的信息输出。二、对信息的接受分辩、类比、综合和输出构成完整的思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