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

骚骇杂文2025-07-03 23:59:05
有人说,看一部电影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选择一个合适的心情,然后慢慢的品味,让电影的滋味进入到自己的骨髓,这是另外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我与《证人》的相遇,就有这样的味道。只是,心情与选择无关,我是为了跳过
有人说,看一部电影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选择一个合适的心情,然后慢慢的品味,让电影的滋味进入到自己的骨髓,这是另外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我与《证人》的相遇,就有这样的味道。只是,心情与选择无关,我是为了跳过电视广告,更换频道时,被一双眼睛吸引,无意中走进了剧情。
影片讲述的是:1984年的宾州,有一个瑞士再洗礼派的后裔阿米什部族,依然保持着拒绝电力、电话、汽车等现代文明的简单质朴生活,与文明社会隔绝。成员中女主人公蕾切尔因丧夫,带着男孩塞缪尔去巴尔的摩姐姐处。塞缪尔在火车站厕所目睹了一起凶杀,而成为目击证人。警长布克赶到现场,将证人带回警局。塞缪尔睁大眼睛在警局好奇地观望(是这双眼睛吸引了我),目光在宣传橱窗里悬挂的年度优秀警察的巨幅画像前停顿了——凶手竟然是扫毒组探长。布克把情况向警察局长汇报,谁知局长正是同伙。布克受到追杀并受重伤,为了保障目击证人的安全,他忍着伤痛,开车送蕾切尔母子回阿米什小镇,由于伤势严重,不得不留下来养伤。在蕾切尔的精心照料下,布克康复。在与阿米什部族成员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布克与蕾切尔萌生了爱意,却在留在部族和回到文明世界之间难以抉择。后来警察局长追杀到此,在关键时候,男孩塞缪尔拉响警钟,阿米什成员赶到后,利用熟悉的环境,将凶手一一制服。一切真相大白,阿米什小镇再次恢复平静,而布克最终选择了离开。
这是一个错综离奇的侦探故事,但除了前面必须交代的凶杀情节,影片大量的场景是阿米什部族的农庄,所以,我看到的不是血腥的屠杀和追踪,而是那一片净土,一群纯洁的人们,一片迷人的乡土风情,一种纯朴的民风,一种虔诚的信仰,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阿米什人的生活把影片带到另外一个世界,这里平静、安详、和谐的生活似乎与前面的凶杀没有任何关系,倒是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绿野,在微风的吹拂下,美得令人惊讶!影片正是通过这种乡村部落的简朴生活,与都市里物欲横流,作奸犯科的丑恶现象形成的鲜明对比,把一部典型的惊悚片,拍得纯净清澈,春波荡漾。在这涌动的春潮里诞生一段美丽的爱情,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你在享受爱情营造的温馨浪漫时,却不能不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担心。当追杀突然降临,这种环境与故事形成的巨大反差,是不是更能让人产生心悬一线的惊悚?好电影之高明就是这么不落俗套!
我想,影片的高明应该还有故事的结局:当阿米什小镇再次恢复平静,布克必须走了——离开原始部族,回到所谓的文明社会。这时,古老的乡村音乐响起,屏幕上下如潮如海涌动的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浓绿的麦浪滚滚……我看见过把悲情放在旷野中的演绎,但我没有看见过那么能压抑悲伤的绿色,它被导演用镜头铺张而贪婪地推近,也将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或许,影片给我们这样启示:风浪尽管无情,它也催(吹)生了无边的美好。像布克在阿米什度过的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短暂,却处处表现出对宁静、平淡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实,也不必纠结于去留的问题,人生事事难如意,心安即是归处。选择一个心安的方向,留下一点有情人未成眷属的遗憾,尽管不舍,尽管惋惜,却是更接近现实的真诚与豁达,即便是千年一叹的伤悲,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但它一定要传递某种温暖。《证人》是这样一部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优秀影片,在第5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8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剪接、最佳电影剧本两项大奖名至实归。
值得一说的是,《证人》与另一部经典影片《廊桥遗梦》的结局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同样是离别,同样是悲情,同样是道义、责任、爱情、信仰、目标、梦想的纠结,两部影片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我不知道哪部片子拍摄在先,但无论谁率先成为经典,超越经典的唯一出路都只能是做最好的自己。所谓“心安即是归处”,应该也有这样的表达。
电影看到最后,才发觉影片是没有译制的英文版,好在人物的对话简洁,情节紧凑,字幕清晰,丝毫不影响品扎味道。看完以后,又上网搜索影片相关信息,并在线观看了前面的部分。一直到凌晨1点多钟,关了电脑,仍无睡意,躺在床上,脑海里浮现出地球的另一边——风拂过麦浪,舒缓,深情,怀着淡淡哀伤的歌声铺满绿色的田野。男孩的眼睛在翻滚的麦浪中闪烁,或许,还有另外的眼睛在古老的房屋,或现代的窗口,凝望,或眺望这麦田,以及麦田那边遥远的天空……
那一刻,心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特别美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