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不能豪华,文化不可缺位

晚会不能豪华,文化不可缺位

风说杂文2026-03-02 13:06:06
中秋将至,全国各级电视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要求,纷纷采取措施节俭办中秋晚会,在演出场地选择、演员阵容控制、舞美灯光制作规模等多方面做了精简与调整,不少
中秋将至,全国各级电视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要求,纷纷采取措施节俭办中秋晚会,在演出场地选择、演员阵容控制、舞美灯光制作规模等多方面做了精简与调整,不少电视台则调整了节日报道安排,取消了中秋晚会。(09月17日新华网)。
看了这条新闻,笔者的第一个感受是: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家电视台都做到了令行禁止,纷纷取消中秋晚会,就是一个明证。第二个感受是:国人的思维好走极端,喜欢形而上学,什么事情都喜欢非此即彼,一刀切。一说说要节俭办晚会,就干脆取消晚会,让观众没期待,给群众留遗憾。
中秋节不仅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皎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人间最喜庆、最渴求团圆的日子,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过中秋月不明,花过三春花不好,”等等都让人感到中秋节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因此,这个时候老百姓也想图个热闹,图个喜庆,也就是有强烈的文化需求。过去这个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着月饼、品着香茶,共祝节日快乐,畅想幸福生活。有些骚客诗人还会诗兴大发、写下自己的感受、寄托自己的情怀。也就有了一些庆祝中秋节的千古名篇流传至今。
现在随着打工潮的澎湃、也随着电视等传播媒体的兴起,中国老百姓庆贺中秋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中秋节在电视机前看晚会,从电视中感受家乡的文化,了解家乡的情况,看看家乡的变化,慰藉一下自己思乡之情,也成了许多在外打工者过中秋节的方式,并且成了一种文化习惯。笔者的弟弟、妹妹都在外省打工,这些年他们每年中秋节时就是盯着家乡的电视台看看晚会,从电视晚会上寄托自己的乡情。因此,在中秋节时一些地方电视台给老百姓送上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浓郁、俭朴节约的晚会,给节日添点气氛,让百姓一饱眼福,让在外打工者感受家乡的文化,也应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一种形式。。
但是,今年的中秋节,我们的一些电视台取消了中秋晚会。这让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情无处安放啊?让多少中秋节时习惯守在电视台前的百姓渴求无处释放啊?难道停办晚会就是响应“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吗?显然是有些偏颇了,这其实是在“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时让正常的文化也缺位了。
按照笔者的理解,“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并不是说晚会不能办,而是晚会怎么办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不能奢华办晚会,而是要一切从节约出发,用最少的钱、最低的成本办最好的晚会,这就要求晚会主办者不要一味在形式上求宏大、求完美、求亮丽。而是要在内容上求丰富、求厚实、求新颖。
其次是晚会应该表现谁、由谁来当晚会主角的问题?过去我们许多晚会都是拼明星、拼大腕。都是用大把大把的金钱买来星光灿烂、让人眼花缭乱。是钱花了不了,但表现群众、群众表演的节目却很少见,让群众解渴、让群众亲切、让群众大呼过瘾的好节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不仅是中秋晚会,而是所有的晚会都应该以群众为表现主体、让群众来唱主角。电视台、编剧、导演要多多发掘一些来自基层、来自生活的好节目,多从中国优秀文化中寻找灵感、寻找题材。让百姓从晚会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获得文化的满足。
因此,一些电视台这种取消中秋晚会的作法,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中宣部等五部委通知的精神,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作法,这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晚会不能豪华,文化不可缺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