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余华

读读余华

雕卵杂文2025-05-02 00:57:48
莫言、王小波、高行健、陈忠实、阿来、余华、王蒙、王朔、张贤亮、阿成、韩少功、毕飞宇、苏童、贾平凹、王安忆、荆永鸣、迟子建、铁凝、池莉等等当代著名作家笔下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作品,一般来说,都能给我的阅读
莫言、王小波、高行健、陈忠实、阿来、余华、王蒙、王朔、张贤亮、阿成、韩少功、毕飞宇、苏童、贾平凹、王安忆、荆永鸣、迟子建、铁凝、池莉等等当代著名作家笔下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作品,一般来说,都能给我的阅读期待带来极具心灵震撼力的审美愉悦。在中国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治生态下,在不可能产生文学大师的文学语境中,读读这些大家的作品,稍能弥补中国文学界没有大师的遗憾。
如果一定要我选择最喜欢的作家,除了中国当代公认的顶尖级文学评论家朱大可、谢有顺、葛红兵、孟繁华等人以及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公推的莫言外,我比较喜欢以特立独行的反讽手法著名当代的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王小波和据说已稍具大师气质的余华。
余华,江苏海盐人,生于1960年4月。高中学历的余华(和陈忠实、王朔、丁天的学历差不多),因生计所迫当过五年牙医。(余华怕张艺谋赖帐的事成为文学界的保留笑话,据说因为当年余华穷怕了),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四卷,中短篇小说集六卷,随笔四卷。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本等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活着》:以笑的方式,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语)。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生命其实没有意义。该作品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州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好作品。
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有一天我坐到了桌前,我发现自已开始写作一个卖血的故事,九个月之后,我确切地知道自已写下了什么,我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我知道自已只是写下了许多卖血故事中的一个,另外更多的故事我一直没有去写,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写。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使是我自已写下的故事,一旦完成,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余华语)这部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加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该小说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并入选韩国《中央日报》一百部必读书,入选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好作品。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记忆的碎片穿插、拼嵌完整,颇得意识流写作手法的精髓。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收入五部中篇小说。这是一组奇特的作品,或解构古典,或错谬因果,或跳跌时空,体现了余华小说技巧和可能性的极大发挥。余华认为这些小说是“我文学经历中异想天开的旅程,或者说我的叙述是在想象的催眠里前行,奇花异草历历在目,霞光和去彩飘忽不定,人物命运也是来去无踪”。
中篇小说集《战栗》:收入了余华三篇小说,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和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快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性,也有内心的。
中篇小说集《现实的一种》:收录了三部中篇小说,均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尤其是其中的《现实的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余华认为这些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另有长篇小说《兄弟》、另有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以及随笔集《温暧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等。
如果你也想了解贴近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关注生命终极关怀的余华,不妨读读以上的作品,从而读读余华,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我想,你一定会跟我一样越来越喜欢余华的。因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其真正价值不是在于歌功颂歌从而沦落为意识形态的下脚料,而是在于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人性的探索和心灵的拷问、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人类正在经受的苦难的怜悯和关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