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

话说端午

羁孤杂文2026-02-01 18:02:36
农历五月,又叫榴月、蒲月,别称仲夏、超夏。五月五日,又名午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别号蒲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节、重午节、夏节、天中节、天长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
农历五月,又叫榴月、蒲月,别称仲夏、超夏。
五月五日,又名午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别号蒲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节、重午节、夏节、天中节、天长节。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端,即事物之初始;午,十二地支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端五”原只意味每月初五日,因“五”与“午”同音,故端五又称“端午”。后来端午特指五月初五。唐时玄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讳,此后,“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传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前343—前278),战国楚人,秦国灭楚后,投汨罗江殉国。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以及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等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闻一多先生的《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对端午的产生作过详细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族——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一些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了这一考证是比较科学的。端午风俗的起源,应追溯至此。宋时,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龙舟竞渡”的端午的主要习俗。张建封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将一千多年前的龙舟竞渡作了生动描绘,热闹的场面和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事物原始·端阳》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刘禹锡有一《竞渡曲》记叙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赛龙舟的活动。胜者欢欢,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诗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端午龙舟竞渡又有是为救战国时代怀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即端午节)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余靖《端午日寄洒蔗回都宫》载:“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神。”如此经久流传,历年不变。如今它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
端午佩香囊,有襟头点缀之风,古时人们迷信佩香囊可辟邪驱瘟。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物,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开元年间,明皇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窃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之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而食。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降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乃令画工吴道子,绘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筒粽。魏晋时期,“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晋·周处《风土记》)。唐代,粽子已出现于市场,且技艺颇高,种类多样。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的粽子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京巧,九子粽争新。”陆游的五律《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宋代有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时。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家人团聚时,我国很多地方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在碘酒和红药水未发明的年代,用白酒浸雄黄,并泡入白矾,制成雄黄矾,来涂抹毒虫蛰伤和蚊虫叮咬之处,以解毒、消肿、止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饮雄黄酒是有害的。雄黄,又名鸡冠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汞。二硫化砷遇热分解成三氧化砷,毒性很强,与砷混合在酒里,是很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饮用后轻则破坏人体造血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头昏、晕厥、呕吐、腹泻,重则中毒死亡。因此,雄黄酒绝不能饮。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则有“端午采艾,悬户门上,一禳毒气”的习俗。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能防疗疾病的保健良药。艾以陈久者良,常言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又叫“陈艾”。中医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湿寒、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俗话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熏艾烟能对居室消毒杀菌,提高家人抗菌能力。艾叶气味清香,能起到平喘、镇咳、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功效。
“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形状似剑,有驱风、刺激胃神经和兴奋精神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其功用为“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叶片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之药。其根茎入药能治痰厥昏迷等症。唐代诗人殷尧藩(约公元827年前后在世)有诗记端午插艾悬蒲之事:“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间,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之时,购艾叶、菖蒲诸香草,置于锅中煎熬,以汤沐浴祛病。这就是传统端午习俗“浴兰节”。浴兰节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五代,当五月盛夏百虫滋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