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的新鞋子与旧步子

高中语文课堂的新鞋子与旧步子

功用杂文2025-12-16 08:46:59
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给了我张纸条,“做为家长,请您就‘语文课上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谈谈您的看法”。我想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它的答案也只有一个——“用课文来教语文”,这是语文老师们应该达成的一致认识
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给了我张纸条,“做为家长,请您就‘语文课上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谈谈您的看法”。
我想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它的答案也只有一个——“用课文来教语文”,这是语文老师们应该达成的一致认识。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素质教育提出这么多年、课改进行这么多年的今天仍然被许多人追问?
由此影射出我们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还没有更新教学观念,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全都改革。仍遵循着一千多年前韩老的“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师者,有之;重知识而轻素养的师者,有之;填鸭式的“满堂灌”的师者,有之……
笔者身为一线教师历任高中语文教学十五年,对语文的课堂可谓几多欢喜几多忧愁,语文的课堂可谓百态人生。
管中窥豹,笔者想借《荷花淀》一同仁的优质汇报课来看看现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的几多变革与几多守旧——
年轻老师声情并茂,学生激情澎湃,师生互动气氛高扬,从某个角度而言,孙犁的《荷花淀》被演绎得近乎完美。
但,笔者从鸡蛋里却挑出了许多骨头。
第一根骨头:新鞋子和旧步子。
《荷花淀》(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3分钟)(课件展示)
2、请同学划分段落并用四字句给每部分加小标题。(5分钟)(课件图片投影,如婚宴席上新郎新娘婚纱照的循环播映)
3.请一女生诵读第1-3自然段(2分钟)(播发悠扬的笛声以配乐)
3、分组讨论:(30分钟)
①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三部分各属什么阶段?
②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③你觉得小说主要是靠什么来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4、学习生字词(1分钟):
5、主要表现手法的欣赏(2分钟):
6、请一女生扮演水生嫂,一男生扮演水生,进行角色对话。(2分钟)(播发悠扬萧声以配乐)
7.布置作业:复习“夫妻话别”,预习“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以上步骤,是笔者课堂实录。由笔录可见,授课者的用心良苦。
多谋体的辅助教学是一种改革,但笔者以为文本的解读总是遵循着这样一条路子:背景→作者→分段→归纳→朗读→生字词等,其实就是穿着新鞋迈着旧步子。
第二根骨头,仍是盘着辫子的改革。
45分钟的课堂,精美的ppt从第1分钟到第45分钟源源不断地给学生、给观摩者献上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和一支支抒情的或洞箫或笛子,俨然一席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
这让笔者想起了早在04年,笔者曾就语文教学走进了这样的一个“有课必有多媒体”所谓潮流、所谓创新的误区问题,有感而发生成了《盘着辫子的改革》(发表于《福建教育》)。时隔七年,课改的春风吹了又吹,而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师一如既往,将课堂当成展示自己娴熟操作多媒体的平台。
我们的课堂的确精彩了,绚烂了。可在这一拥而上的多媒体展销中,我们的老师束缚的不仅是手脚,更是唇舌与思想——因为要操控电脑,手既然是始终不离鼠标,而脚下也就只有方寸之地了;有了会说话的课件,老师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口水和思想了。像看电影一样,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不言中。
但,我们的学生看完了“电影”,除了个别画面,一些情节,又有多少东西能沉淀下来,影响日后呢?
笔者仿佛看到阿Q头上盘着的那一条乌溜溜的大辫子……
第三根骨头: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
小组讨论中,同学们三五成群,自由组合,自由走动;小组发言中,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课堂氛围高涨。有的同学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声声喝彩,阵阵掌声。
笔者以为,热闹本无可厚非,但,45分钟的课堂若都处在热闹得近乎喧嚣中,这样的优质课近乎于作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时代的呼声。但,过犹不及,凡事都讲求一个“度”。
笔者以为,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教学中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一个神话。这样的一种极端模式,这样的一个神话,只有在特殊的教学环境下才能扎根、生存、发展,并不是每个城镇都可效仿、实施的,否则,无异于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第四根骨头:被滞后了的“荷花美”。
《荷花淀》是一部诗画小说,但授课者在第一课时的处理上,对孙犁这篇有别于其他小说的特质只字不提(也许他想在第二或第三课时才隆重介绍)。语文教无定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自然可以自主、自由地处理教材。但,写文章讲求开门见山,让读者一目了然,汇报课也当如此,要不,会有避实就虚的实用主义之嫌疑。
笔者以为《荷花淀》有七美,不妨在第一课时就引领学生去感受:
①宁静而温馨的乡村美
如:小说开篇的景物之笔虽着墨不多,却浓妆淡抹总相宜,洋溢着诗一样的情画一般的意,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②朴素而真实的心灵美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淳朴、爽朗美丽、坚贞勇敢的水乡妇女,在和平时期,她们敬老爱幼,知足幸福;当日本的枪炮击破了平静的荷花淀,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中华大地,她们深明大义,将儿女情长、夫妻之爱埋在灵魂最柔美的地方,而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产和家务的“千斤的担子”。
③质朴而含蓄的亲情美
“水生嫂们”在丈夫离开没两天,就牵肠挂肚、辗转反侧,最后各自都找了个美丽的借口光明正大地“捎话”“捎衣”去……
④不甘“落后”的成熟美
小说尾声——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
经历了荷花淀伏击战后,“水生嫂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巾帼何以让须眉”的不甘“落后”的好强之心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之感使得她们投身抗战,逐渐成长,日趋成熟。
⑤言简而意赅的对话美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夫妻话别中寥寥数语饱含着水生嫂对丈夫无限的爱和理解;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