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水浒》中的宋江形象

也论《水浒》中的宋江形象

离经断句杂文2026-06-26 22:26:54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我想,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当推宋江了。宋江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褒贬最为不一,争论极为激烈,至今众说纷纭的一个复杂形象。明末清初文学批语家金圣叹曾慨叹:“读此一部书者,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我想,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当推宋江了。宋江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褒贬最为不一,争论极为激烈,至今众说纷纭的一个复杂形象。明末清初文学批语家金圣叹曾慨叹:“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盖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参半,又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金圣叹读批《水浒传》第35回)古人对宋江的评说不一,就是今人在评论宋江上也产生了很大分歧。冯雪峰认为宋江是“人民性、群众性都十足的人”,在他身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性”。(冯雪峰《回答关于〈水浒〉的几个问题》,《文艺报》1954年第3、5、6、9、11期)李恩普认为:“宋江在上梁山以前,是一个出身于地主阶级吏道纯熟的刀笔小吏;被迫上梁山后,是一个念念不忘招安具有浓厚妥协思想的投降主义者;受招安后,宋江已背叛了农民革命堕落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李恩普《对宋江形象分析的一点质疑》,《文史哲》1965年第3期)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认为:“革命性和妥协性在这样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身上得到了结合,就使宋江对整个起义军的产生、发展直至失败具有血肉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江具有两重、乃至多重复杂、矛盾的思想性格。总之,对宋江这个人物形象的开掘越来越多角度、多层面化了,成为“水浒学”研究的一道奇丽景观。
一部《水浒传》,雅俗共赏,可任人评说。笔者今天也张扬一下,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许多前人一样,我对宋江这个人物是贬多褒少;不过,我的角度不是阶级和革命,我不想上纲上线,更多地想从人性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宋江。我认为,宋江骨子里其实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宋江的“不忠”。
《水浒传》中,作者的主导思想是极力渲染宋江“忠”的一面,认为宋江对朝廷忠心,对朋友忠诚,为人忠实。一般的读者也认为“忠”是宋江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宋江的第四个绰号“呼保义”,有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呼保义”这个绰号体现的是宋江对待国家、朝廷、皇帝的态度,即忠。如第七十一回中,一百八员头领聚齐后,宋江说:“唯愿朝廷果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从此一门心思想着招安,好去尽忠朝廷。并且,此后他殚精竭虑地一步步地去实现着招安计划,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忠”心。其“忠”心似乎可昭日月。
我却认为不然。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宋江的行为思想,就不难发现,他的“忠”不过是一种表象,是他实现个人功利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而已。
宋江出身低微,不过是家境稍为殷实的农民。他虽然读过诗书,受过教育,但官运并不亨通,只在县衙中做个押司(小吏)。宋江却不甘心居于社会的低层,他要谋得飞黄腾达,实现个人野心。他认为要想实现这一切,需要爬上社会的高层,而爬上去的最好手段就是表“忠心”,得到皇帝的恩赐。他骨子里、内心中并没有真正的“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如晃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违反了大宋法律的,作为深明法度的宋江不会不知道,但他却偷偷去报信,放走晃盖。这个时候,宋江似乎不讲忠。而宋江被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可见,宋江内心其实不忠,忠在表面作秀。当他到得江州,看浔阳楼时,想到自己“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以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子文了双颊,配来到这里”,不禁怨从中来,借酒泄愤,题下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第三十九回)这时,他的不忠昭然粉墙,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但等上了梁山,他却又一心忙于招安,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招安后,将“替天行道”的大旗改为“顺天护国”的大旗,并且不惜牺牲大批义气冲天、忠心为他的梁山弟兄们,来通过所谓的“忠”实现他个人野心。更甚的是,他喝了御赐毒酒后,还怕李逵坏了他“一世清名忠义”,把李逵骗了来,喝了慢性毒酒,害死了李逵。
此上种种,充分说明,宋江的“忠”是他耍弄的权术,是他处心积虑为个人谋私利的招牌,掩盖的是他虚伪甚至卑鄙的内心。可以说宋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忠于朝廷,更谈不上待人忠诚,为人忠实,他只是一心为自己的功利而用“忠”的外表欺骗众人。

我们再来看看宋江的“不孝”。
宋江的第二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这里包含着他的“于家大孝”。小说里也时不时地表露着宋江的大孝。如第十八回里《临江仙》词中赞宋江“事亲行孝敬”。又如第三十五回中,宋江接到家书,得知父亲“因病身故”,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反头去壁上磕碰,大哭起来,并星夜赶去奔丧。又如第三十六回,宋江被揖捕时,对父亲说:“日后归来务农时,也得早晚伏侍父亲终身。”再如,第三十九回,宋江发配到江州,想到“家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潜然泪下。由此,似乎可见宋江是一位大孝子,符合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
但我们再仔细发掘小说,会不难看出,宋江的“孝”是值得推敲的。
封建社会,严格强调孝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是不可违逆的。而宋江娶阎婆惜时,却根本没有告之宋太公(宋江父亲),征得父亲同意。这擅自作主明显体现出宋江的不孝。封建社会的伦理根本是三纲五常,其中就有“父为子纲”。按讲,父亲的话,子女是必须听从的,但宋江却没有完全做到。比如,宋太公怕宋江落草为寇,变成不忠不孝,多次劝阻他不要落草,宋江却阳奉阴违,根本就没听从。还有,宋江是个深明法度的人,明知杀人负罪,却不顾连累家人,逃脱在外,让父亲担惊受扰。这里,孝从何来?不仅如此,宋江还拉得弟弟宋清和父亲宋太公落草梁山,这又能体现出宋江的孝吗?
挖掘到此处,我们已经明了,宋江的所谓“孝”其实也是以他的个人功利为标准的。他要谋得的,还是表面的“孝”名,当孝与他的个人发迹产生冲突时,他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