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民族之痛

袁隆平--民族之痛

硿然杂文2026-06-24 09:04:33
关心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养育我们的大地生态系统正日渐式微,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贫瘠,正如一头母牛日渐枯瘦,为满足我们日夜增长的需求透支生命。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大剂量使用化肥农药,无疑是在给它注射强心剂,
关心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养育我们的大地生态系统正日渐式微,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贫瘠,正如一头母牛日渐枯瘦,为满足我们日夜增长的需求透支生命。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大剂量使用化肥农药,无疑是在给它注射强心剂,让其生命延喘,供我们吮吸乳汁。
一个鬼念头在我脑海已久了:休田!等它膘肥体壮再去索要,正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如何?自觉此注意有可操作性,政府不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储备粮能确保13亿国民三年有米下锅吗?忽闻我们已经成为最大粮食进口国,冷汗之余,又听政府出面澄清:我们储备充足,今年夏粮有望丰收。【新华社2010420电】
媒体惊呼是不是耸人听闻,政府申明有无水分,姑且不论。但我知道,中国不缺粮,从来都不缺。
冷兵器时代,人类的战争不存在意识形态之争,说为粮食而战更贴近事实。中华民族的交融史,就是以粮为媒。虽然,我们大名族为粮而战其繁不绝,乃因寡与均故,实非缺粮耳。“忘我祁连山是我六畜不能番”,败者仰天长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金主就是看到这首诗词挥兵南下的。
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作是非常自由的,执政者从不问牛干涉,他们要做的事是“秋后算账”,税交齐,万事大吉。狂征暴敛下,农民不得不舍私而充公,私不足,乃自垦,向土地索取,基本上能满足强势力的无止的贪婪和挥霍。即使,在局部,或大部受灾情况下,农民积极自救,或迁徙,或以各种方式乞讨以图生存。虽天灾频繁,但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同一地区连续受灾三年。天道佑民,地道食民。
上个时代三年自然灾害,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政府任然秘不发丧。我的奶奶回忆起那段岁月依旧心有余悸,她甚至记得她的小小的村庄谁谁饿死了,谁谁吃了人肉,谁家绝户了。历史是无法掩盖的,尽管有人一直在竭力掩盖,真相终将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实非这片春华秋实的土地有愧与她勤劳的人们,而是他们的血汗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中国不缺粮,也不缺水。
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缺水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甚至认为是制约我们农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专家学者一致将矛头指向传统农业,认为传统农业耗水最大。坐在家中高谈阔论是高雅的;拿着津贴四下调研是应该的。但他们还是错了。相比下,中国传统农业不仅不是最耗水资源,相反是最节约水资源。山区用完水,流给丘陵;丘陵用完水,放给平原,如此往返循环使用利用,还说传统农业费水真让人发糊涂!不幸的是我们的政府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大力推行电力灌溉。
且不说电力灌溉增加农民种田成本,也不谈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设备、发点、到电力输送各个环节来说,电力本身就是在消耗巨大的环境资源。以一种高耗能去建设一种低耗能实属荒谬!
深层次的问题谁都明白,政府需要解决眼下问题,确保十三亿人有饭吃。中国的人口问题又是一个一人拍板几代人买单的问题,姑且不论,毕竟埋怨历史不是务实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而发展农业,首推发展水稻生产。袁隆平及其科学家为此付出巨大劳动。
问题是,大力发展农业,就必须大面积推广水稻吗?推广水稻种植布局合理吗?一个地方适合种植哪种作物,是当地农民几代几十代摸索出的结果,这一点他们远比科学家更有发言权。安徽长丰县地质特殊,存不住水,传统种植以旱地作物为主,根本不适合大面推广水稻种植。现在的局面是农用水成了大问题。北方传统农业亦是旱地作物为主,政策外加市场杠杆下,水稻种植面积比重渐大,伴随而来的是水资源的匮乏。
水稻大面积推广,驱逐别的作物种植面积萎缩,造成我们今天肚子里的油水重了,餐桌上的食物品种减少了,消费支出增加。二战后,日本人的身高趋于增加,而我们呢?官方给出的数字值得怀疑,直观来说,有矮化趋势。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水稻推广有关。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人类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麦食比大米更有益体高,因为大米含有糖分,能抑制体高的增长。
呜呼,袁隆平及其科学家们,客观上对我们今日水资源紧张、民族矮化倾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之痛,谁之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