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来东风助火攻
《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孔明借东风真有其事。不过,那场东风并非孔明在南屏山七星坛上,披发仗剑向上天借来的。而是在南屏山下,六口村附近的孔明桥上,虚心向当地渔民求计,得
《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孔明借东风真有其事。不过,那场东风并非孔明在南屏山七星坛上,披发仗剑向上天借来的。而是在南屏山下,六口村附近的孔明桥上,虚心向当地渔民求计,得到渔民的指点而获得的。要知借东风的来龙去脉,话还得从头说起。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闻知刘备羽翼渐丰,恐为后患。亲率八十三万大军,挥师南下,想一举消灭刘备。
诸葛亮担心刘备势孤力单,难抵曹军,他亲往东吴,舌战群儒,说服了吴主孙权。于是,孙刘合兵,共御曹操,双方在赤壁摆开了阵式,一场血战一触即发。
东吴都督周瑜,反复分析敌我形势,孙刘联军与曹操对比,也是敌众我寡。强敌面前,只能智取,不可力敌。连日运筹,他早有了破敌之策。
周瑜施离间计,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水兵将领蔡瑁。用苦肉计,使曹操相信了黄盖的诈降。庞统献连环计,将曹军战船连战一片……
只是天公不作美,曹军位于长江西北,东吴地处长江东南,周瑜智破曹军的计划无法实施。为此,他忧郁成疾。
诸葛亮看透了周瑜的心事,在探望周瑜病情时,给他开了一剂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了药方,惊得目瞪口呆,暗忖:诸葛亮真是神人,我的心病一下子就被他看破了,可这东风哪里来呢?周瑜哪能不急?
当周瑜看到眼前的诸葛亮,不觉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想,我何不要诸葛亮去借东风,他若借来东风,风助火力,既可击败曹军,又可趁攻曹混乱之际,悄悄的将其杀害。若借不来东风,定他个贻误战机之罪,也能名正言顺地处治他。
想罢,周瑜对诸葛亮说:“先生既然能给我开药方,想必也能弄来良药,借东风破曹军就仰仗先生了。”
诸葛亮说:“孙刘联合,理当共同对敌,火攻曹营需用东风,亮义不容辞。不过,要借东风,还须都督大力协助。”“只要能借来东风,什么事都好商量,有啥要帮助的,只管讲来。”
诸葛亮要求在南屏山上,筑一座七星坛,七星坛上点七盏明灯,他将登坛昼夜作法借东风。并且,再三重申,从南屏山到长江边这一带,禁行闲杂人等,以免泄漏天机。周瑜答应一一照办。
随后,诸葛亮问道:“不知都督何时要用东风?”“十日之内行不?”“兵贵神速,倘若要十日,恐生变故,三日之内,我可借来东风。”
“军中无戏言,先生的话可当真?”周瑜严肃地说。“亮不敢拿军事当儿戏,我愿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借不来东风,甘愿接受军法处置。”诸葛亮果断的说。“好,有先生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周瑜让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当天布置了借东风的一切事宜。
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善于调兵遣将,设伏布阵。可老天刮风下雨,风云变幻,那都是自然现象,谁能预测?那么,诸葛亮为啥胸有成竹地向周瑜表示,三日之内借来东风呢?
原来,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态势,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了。火攻曹军的方略与周瑜不谋而合,是这场大战的上上策。根据天时地利,用火攻曹军,必须有东风相助。可眼下正是初冬季节,西风多,东风少,这可是孙刘联军面临的大难题,诸葛亮曾急得无计可施。
诸葛亮毕竟聪明过人,见多识广,深知东风是借不来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下会刮东风,刮东风之前有何预兆?这些是可以摸清楚的,只要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就不难预测刮东风的时机。在周瑜攻曹之初,诸葛亮就走出了军营,到民间去走访老百姓,他为人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希望能获得“借东风”的计策。
南屏山下有个六口村,小村位于长江边,村上全是渔民。诸葛亮常在这里走动,与渔民交上了朋友。渔民们对诸葛亮的大名早有耳闻,知道他是刘皇叔的军师,大伙都很尊重他。又见他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把他当成自己人。
这天,诸葛亮来到村头一座小桥上,与众渔民拉起了家常,有意地问道:“长江江宽水大,你们在江上捕鱼遇上狂风暴雨咋办?”渔民们笑着说:“先生难道没听说打鱼知鱼性,入山识鸟音的经验之谈嘛?”“这倒听说过,不知这鱼性和天气变化有啥内在联系?”诸葛亮不解地问。
“联系可大哩!”一位老渔民说,“渔民与鱼打交道,熟悉它们的习性,只要认真观察它们的变化,就可预测天上风云。”
诸葛亮来了兴致,迫不及待地催促:“大伙快说来听听,让在下长长见识。”“先生别说笑话了,谁不知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掐会算,是当今大才子。我等山野村夫,水上渔人,不过是为生计摸索出了一些道道,这些雕虫小计,怎敢在先生面前逞能,班门弄斧呢?”
“我的那一套,大多是纸上谈兵,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大伙称我是当今才子,徒有虚名,惭愧哟!今天我可是虚心求计,还望大伙不吝赐教。”
“先生真要听,我等就献丑了。”一位中年渔民说,“在水上打渔,要掌握天气变化,我们把一些鱼在变天前的异常反应,通过长期观察,反复验正,日积月累了一套‘测天经’,为方便好记,编成了几句顺口溜”。中年渔民念出了四言八句的顺口溜:
“春季翘嘴白腾空,不下大雨便起风。夏日蚂蝗浮水面,时不过午天要变。秋半天来要走暴,水里鲫鱼鼓泡泡。冬月泥鳅翻肚皮,三日之内东风起。”
中年渔民最后说:“我们渔民都是粗人,不信神仙,不靠玉帝,就用这个‘测天经’,预测起风下雨,保自己的平安。你别说,这一招可灵验哩!从无误事。”
“太好了!”诸葛亮激动地说,“人家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听了大伙的一席话,胜读一世书啊!在下对你们的四言八句很感兴趣,更欣赏翻肚皮的泥鳅。”
众渔民以为诸葛亮是想尝泥鳅的美味,纷纷拿出自己捕到的泥鳅,这个两条,那个三条,一下子凑了几十条送给他。诸葛亮连连道谢,喜滋滋地带着泥鳅回了军营。
诸葛亮收泥鳅,并非为了解馋,他将泥鳅喂养在缸里,每天细心地观察着,看泥鳅何时翻肚皮,他是要向泥鳅“借东风”。
在周瑜谋划火攻曹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养的泥鳅突然翻起了肚皮,这预示着三日之内定起东风。他才胸有成竹地到周瑜帐中,道破周瑜的心病,开了剂特殊的药方——东风,主动承担了借东风的重任,并立下了军令状。
三日后的午夜,果然东风乍起,周瑜依计行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