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笛儿
离家的日子久远了,有些想念老家,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道儿,是否依然那样一眼望不到头呢?那依墙长成的槐花树上,容纳五只小鸟的鸟窝是否依旧?呵,野鸡四叔和他的柳笛,是否还是音韵悠悠?说到柳笛,就不难记起乡
离家的日子久远了,有些想念老家,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道儿,是否依然那样一眼望不到头呢?那依墙长成的槐花树上,容纳五只小鸟的鸟窝是否依旧?呵,野鸡四叔和他的柳笛,是否还是音韵悠悠?说到柳笛,就不难记起乡野的塘堰里水清了,水草肥了,柳树一身披绿了,牧童的短笛也在河边山路悠悠吹响的往事。生平让我过目不忘的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离家三十多年的岁月里,总能在心底燃起儿时放牛吹笛的生活火焰。
乡野粗放,情味朴素。乡邻相约,习以为常。到了放牛的时候,一声吆喝,大家就会牵出自家的牛,结队而行,下河上山,虽有日晒雨淋,蚊蝇叮咬之苦,可是,那种散漫、自由、融身自然的乐趣,让人回味无穷。
提到放牛,绝对不能没有柳笛。从画师的墨迹上,看到的是横坐牛背的髫龄小儿,吹着一尺长短的竹笛,很美妙,很愉悦,可是,我觉着与放牛实际不太相符。既然是竹笛,就不会是信口吹,那一定吹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其实,放牛娃握不起竹笛,只能是凭着一双笨拙的手,自制一直柳笛。因为自制,所以信口吹来,自得其乐。
制作柳笛的材料是榆柳枝儿,泛绿的树枝很柔长,砍下一枝儿,剁成一寸来长,轻轻敲打枝干,使皮儿与枝干脱离,把杆心取出,形成皮筒儿,用嘴将皮筒儿的一端慢慢咬瘪成口哨状,即可吹响,声音短促,却很响亮。没有曲调,没有韵律,嘟嘟声,若小喇叭一般傻叫。不过,会唱歌的人,也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韵来,有一种自我创作的快慰!
柳笛也并非牧童独享。傍晚时分,小孩子们集聚村头,折垂柳作帽环,剁榆柳枝儿制柳笛,打游戏,柳笛为号,对吹,以示强,长吹,就出击,短吹,就退兵。给僻野顽童营造出一份独特的生活乐趣。
也有大人制作柳笛的。记得野鸡四叔四十多岁了,仍然孤身一人,每到夜晚,乡亲安歇下来,就可听到野鸡四叔家的窗口飘散出柳笛声。同样是柳枝做的,在野鸡四叔的手里就格外精细了,制作的过程复杂一些。明月夜,他坐在自家的院墙根儿,背靠土墙,脸朝天,闭着眼,衔着柳笛儿,用双手捂成球状,抱着柳笛儿,漫不经心地吹着,不断地变换着双手动作,声音时高时低,时浑时浊,有些苦涩,更有一些哽咽。那一份幽怨、无奈、惆怅,随着夜的羽翼,飘荡在山村的墙角瓦缝。偶然的机会里,看到邻家少妇郭妮儿,听着野鸡四叔的柳笛夜曲时,泪水从眼角流到了嘴角,却一点都没感觉到。就那样静静地听啊听着,忘了一切,仿佛整个世界幻化成了唯一的柳笛儿声。直到柳笛突然高亢嘹亮一响后戛然而止,郭妮儿的眼泪也从猛然一眨眼中挂断……
小时不知那是不是叫忘我,是不是知音。起码回想起来,知道那是全身心投入。这年月,常呼“长剑,归来兮!”就有因为那柳笛儿,那眼泪,让我忘不了家乡深厚的土地,忘不了泥土弥漫在我发际的芳香。
柳笛声声,思念悠悠,一份乡愁,万年不息!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秋天,到山野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