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高山汉”

说说“高山汉”

娅鬟散文2025-06-01 01:24:10
在云贵之巅,桂西以北,大好河山波澜壮阔。在中原故土,河洛四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大自然创造奇迹无数,等待智者指点迷津。万物苍生,不折不挠,阳光普照下可见青天一柱;孤烟直冲,可歌可泣,云雾仙境里忽闻鸡鸣
在云贵之巅,桂西以北,大好河山波澜壮阔。在中原故土,河洛四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大自然创造奇迹无数,等待智者指点迷津。万物苍生,不折不挠,阳光普照下可见青天一柱;孤烟直冲,可歌可泣,云雾仙境里忽闻鸡鸣犬吠。崇山峻岭间丛林密布,举手投足间接近日月。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汉族流民,生活着一种古老文化,壮族人民称之为“高山汉”。 
高山汉,即居住在高山上的汉族人,按吴和培教授的说法是“居住在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石山区,既不同于高原汉族,也不同于平原、丘陵、平坝和市镇汉族的一个特殊族群。”他们相对于当地民族来说则少之又少,“比少数民族还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乐业、凌云和凤山,田林的浪平、平山、平潭,隆林的隆或,以及东兰、巴马、南丹等民族地区。
高山汉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朵绮丽多姿的汉族之花。他们本是川湘鄂地区居民,自明末清初开始,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在历史政治漩涡中为求生存,突围于枪林弹雨,辗转于西南山林,后落居桂西北。又经几代人开基置业,到咸丰同治年间人口大增,渐而形成“汉族中一个特殊的族群”。
上溯历史源流,土司制度安边护民,势力强大,为壮族等其他民族的生存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土司承世袭制,军队、属官、关卡一应俱全,历代汉人而不敢贸然进入土司所辖之地。然,水至清则无鱼,风不动则有变。明末李自成举义,闯入北京城,全国一时烽烟四起,西南地区也幡然响应。李自成起义流产后,其余部李定国仍举义旗,以贵州兴义作大本营,联合当地少数民族,征战于滇黔桂和两湖地区,坚持反清复汉十年大业。及至李定国义军失败,兵员纷纷溃散,流落于滇黔桂少数民族边区。
桂西北地区,“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谷邈无底,崇山鬱嵯峨”,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自李定国的散兵游勇流落至此,与壮族土司势力发生多次冲突,因其势单力薄而每战每败,被迫迁移到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高山丛林中。日久天长,斗转星移,这些汉人与汉族主体隔绝,又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渐而文化脱节、民族同化,最终成为风格独特的“高山汉族”。时间推移几百年,高山汉进而成为桂西北重要的族群之一。他们与壮族等民族兄弟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耕种、联姻、通商、读书到分享劳动成果,从宗教信仰、文化感情、语言风俗到谱写当地史籍,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高山汉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产物,与各族人民一样,都走过许多坎坷不平的道路,都是中华文明基业的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国家主权的共同体,高山汉是这个共同体下的一支独特民系,自是又有其文化特色。
高山汉与其他民系在本质上都继承了汉族文化传统,如语言、节庆、婚葬、礼俗、服饰,均大同小异。他们与广府、客家、福佬等民系以及两广水上的疍家人、福建海边的惠安女、贵州腹地的屯堡人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又主要表现在文化层面。由于高山汉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接触频繁,其人口、方言、地域、心理等族群形成因素“壮化”程度高,而与汉族其他民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处于少数民族汪洋大海的高山汉是一个“族群岛”,他们与至今仍固守明朝祖制的屯堡人较为相似,对少数民族还有提防心理,且沉醉于祖上的丰功伟绩以作精神支柱。高山汉有民谣唱道:“瑶人头,客人脚,本地人(指壮族)不用枕头也能睡得着。”因此当地壮族称他们为“布哈”,意思是“转移居住的人”。而高山汉则自称为“客人”,可见其在文化上有一种谨谦心理,也就是“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但低头归低头,语言、节庆、婚葬、礼俗、服饰一样都不能丢。正如下象棋,我这是弃军保卒;可以和你喝茶,但我要用我们的礼节对待你。而这,也才是高山汉本色。 
如此谆谆礼教,秉承正直德行,真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他们像是一株株坚忍不拔的白杨树,在沙漠中演义一幕幕独善其身的悲喜剧,而不禁令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诚如有诗赞之:
巍巍高山汉,壮志凌云端,天欲蹋下头顶起,千古傲苍然。冰雪做衣裳,风雨笑乘凉,从容洒逸梦欲飞,横立天地间。

二○○九年八月十二日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