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不变的乡愁

永恒不变的乡愁

不费之惠散文2025-11-27 17:03:58
乡愁,一个永恒不变的思乡情结,在中国古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动容落泪。大凡人一出世,就与故土接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故乡有我们纯真的童年,我们是在祖先找到的那片停泊地上后,开始生根发芽出来的!那里有我们
乡愁,一个永恒不变的思乡情结,在中国古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动容落泪。大凡人一出世,就与故土接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故乡有我们纯真的童年,我们是在祖先找到的那片停泊地上后,开始生根发芽出来的!那里有我们的根。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时光旅程。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流浪。直到找到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以后也像祖先一样找到了那样的一片停泊地,同样的开始生根发芽!这时我们成了根,然而越是这样,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会使我们有一种“寻根”情结,这种情结那就是生我们养育我们的那一方水土,我们的故乡。人都有“落叶归根”的宿命思想。所以“乡愁”总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深的情结,往往“剪不断,理还乱”。特别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平步青云也好,还是绝望失意也好,每每想到的首先是故乡的家人,首先得告知家人在外的生活和情景。人生一大快事不外乎就是在外边的世界闯出个名堂来,干一番大事业来,目的就是光宗耀祖,在家乡的人面前显耀一番。当人生有不顺时,失落时,无助时,彷徨时、、、这时也总是首先想到的是故乡亲人的安慰、、、有这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人神伤的这种心境时,往往而无法自拨!因为那里有亲人的温情,有朋友的关怀,还有挚爱我们的人,每每这时我们总会“把酒对月思故乡,心境神伤愁更愁。”总的来说人生在世上闯荡求生存,不管怎样的荣辱与共,变化无常,变来变去唯一不变的就是“乡愁”。
“人在异乡为异客,终把他乡变故乡。”越是这样越让人思念自己真正的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聊聊数语可以说道尽了古今天下所有人的思乡情结。每每读到这首脍挚人口的诗难免不让人神伤。特别是在人生失意时尤为突出。由其实是让人终身不能返故乡的人那就更可悲了。而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就是这样思乡情结特别严重的人,而又客死异乡的。杨慎(1488—约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状元,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仪”远戍云南,流放终生。他常年谪贬南荒,孑然一身,孤踪万里,而老父和娇妻却留在了新都故乡,刻骨铭心的乡愁体验时常让他不能自拔,特别是一个大男人,不能尽孝,也不能与妻享受鱼水之欢,也不能与子儿享受天伦之乐,孑然一身,又是被谪贬南荒这地,当权者对其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的处罚,可以说对一个文人士子来说是生不如死,杨慎这种在几乎绝望的生存环境里,思想意识里只剩下了思乡之情,可见他的“思乡病”除了当权者“解放”了他以外,是无药可治的。以至于后来使他产生了厌世寻仙的想法,以便在精神和肉体上得到解脱。所以他后来写的思乡诗都带有很浓的游仙意识,如这首《南乡子》:“ 黄鹤蓬莱岛,青凫杜若洲。愁人寂夜梦仙游,不信一身流落向南州。万里家山路,三更海月楼。离怀脉脉思悠悠,何日锦江春水一扁舟?”他这种游仙意识可跟李白的那种“游仙意识”是有所区别的,李白本来就有“求道”思想,这是诗人游山玩水的一种洒脱,是一种自发性的美好心境。而杨镇这种“游仙意识”是思念故乡无法自拨,对他来说故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这辈子也无法返回的地方。而产生的厌世情结,是一种解脱思乡之苦的最好办法。苏轼与杨慎一样都具有思乡情节,苏轼虽然后半生多遭贬谪,但不管走到哪里,苏轼在怀念家乡的同时也处处为家。苏轼人生到过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在新地方时不习惯常常思乡,一旦有感情了后又有随遇而安的思想,特别是他南贬到了海南,对这一方水土有了感情后,又说:“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有了一种归宿感。苏轼有四海为家之豁达性情和随遇而安的思想,为什么与杨慎完全不样呀,因为苏轼的父母去世后,家乡已没有直系亲人,两兄弟都携带家眷在外宦游,自然对乡愁要看得开一些。而杨慎却是一个地道的“死心眼”的人,关键在于他的老父和娇妻在故乡与他远隔天边不能团圆。杨慎思念的是现实中的家乡亲人,刻骨铭心的乡愁体验要比苏轼深刻得多。
人生在世,有家不能回是最痛苦之事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那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不知感动了多少游子之心呀!“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思念家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之意让人由然起敬,一首小小的诗道出了诗人的如此离乡背井,天各一方,国家不能统一,同胞难得相聚的浓郁而又强烈的思想感情,真让人既敬重又神伤。我想家是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然而祖国不统一,可苦了我们海峡的同胞们,“少小背井离家不能回,终老隔岸望乡徒伤悲。愿想海峡两岸统一时,落叶扶伤灵柩把根归。”祖国大陆与台湾可以说是血浓于水,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大家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家和国是相辅相成的,有国才有家,无国便没有家,祖国大陆有广大台湾同胞的“根”在呀,海峡两岸没有统一,两岸人民能不愁吗。“愁愁愁,白了头。愁愁愁,愁得只愿一江春水向东流。仇仇仇,幽灵楼。仇仇仇,都是骨肉同胞,那有解不开的世代仇。走走走,九州统。走走走,一来二往欢歌笑语泯恩仇。永恒不变的乡愁,海峡两岸同胞多走走,民族复兴不用愁。”
中国人都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宿命情结,人生自古谁无死?这种情结是再所难免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普通人的意识形态中,“家”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归宿”。人在外求生存,不管是世时如何变迁,然而“家”的概念是怎么也变不了的,自己出生的地方就是自己心里唯一的故乡,那怕自己漂凛异乡为异客,落地生根,自己组建了新的家园,也许自己成了根,然而自己是不会忘记自己的“祖根”的,毕竟我们在世上只有唯一的父母,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只是延续父母的根而已,这样一直下去,一代又一代。当有一天我们成了老人儿孙满堂的时候,儿孙们在外闯荡时,我们却成了他(她)们的“乡愁”。所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故土家园,从我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