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者

武者

溜湫散文2025-05-16 18:03:14
震脚摇山岳,挥拳破九重。声惊林宿鸟,纷沓瞬无踪。——题记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名武者,尽管名不见经传。自幼嗜武,酷爱功夫。幼年调皮好动,最早喜欢上功夫,还的说是由听评书而来。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村
震脚摇山岳,挥拳破九重。
声惊林宿鸟,纷沓瞬无踪。
——题记

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名武者,尽管名不见经传。
自幼嗜武,酷爱功夫。幼年调皮好动,最早喜欢上功夫,还的说是由听评书而来。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村里条件好的人家才会有台收音机,也叫做广播匣子。最爱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书《杨家将》、《岳飞传》。每到评书播出时间,大人孩子都会汇集到有收音机的邻居家听说书,挤满满一屋,甚至连院子里都是人,场面煞是热闹。由那时起杨家将、岳家军等爱国英雄人物就在年少的心灵里扎了根,同时对他们的武功更是佩服至极,恨不得也练就那样一身本领,向他们一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就这样在年少的心中埋下了武术的种子。初次从感官上接触功夫并迷恋上它,应该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记得是因为一部电影《神秘的大佛》,影片故事中有一些武打搏斗、匡扶正义的片段深深印在了心里,经常会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模仿练习;12岁那年电影《少林寺》的播映,更是从城市到乡村刮起一股强劲“武林风”,席卷了几乎整个中国,无疑推动了功夫热潮的高涨。正近青涩少年的我也兴奋的被卷入这股狂风中,痴迷的跟着大人们舞刀弄棍。那时,本家一个在某国有大型煤矿工作的大哥,年龄长我们许多,他的孩子和我同龄。大哥年轻时在外学得身好拳脚功夫,我们小伙伴、还有大哥的儿子以及村里的几个年青人就缠着他教我们,大哥也是个极好玩的人,就约定学武只是强身健体,不允许用来打架,我们异口同声立即答应。之后大哥每次休班回家来,我们都涌到他家院子里,院子很宽敞,就在这里开始了习拳练武,这算是正式接触武术了,这一年我13岁。练拳得先从柔韧、站桩、力量训练等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练起,练功苦自不必说,但更有乐趣在其中。“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一起学武的伙伴们,以我为最努力,不惧苦累、勤练不辍,也学得最快,对武术有一种天生的悟性,一点就通,引得小伙伴、尤其是一起学武的小青年们羡慕不已。那时候只有一个美丽梦想:练就一身武功,像影片中的英雄侠士一样行侠仗义、抱打不平。多年后,毕业参加工作,又有幸遇得一位厂里的老师傅,出身武术之乡,虽其貌不扬但却有一身好功夫,尤善少林神拳,精于拳术拆破实用。俗话说“学拳容易拆破难”,经他的耐心点拨,更是参悟许多、进步许多。再后来,实现夙愿当兵入伍武警部队,并入选特勤中队专习擒敌技术和散打格斗,更是投己所好,训练刻苦,这些都是后话。
父亲对我练武是极度反对的,斥责为不学无术。其实我一直在学“武术”的嘛,哈哈。祖上是中医世家,尤精眼科。爷爷对上门求医的贫困患者施医送药、对远道慕名而来的还无偿给以食宿,可谓德医双馨,在本市及周边市县颇有声望。父亲已是第四代传人了,他希望我继承家学治病救人,可我偏偏就喜欢武术,性格异常倔强,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父亲也绝不给我一丝商量的余地,严厉阻止。这样对峙别扭起来,练武得不到支持,没练好,文化学习也坚决“不给父亲学”,考试成绩一直很稳定的保持在倒数前几名。倔强的儿子与严厉的父亲就这样进行着“艰苦卓绝、形势严酷的地下斗争”,“猛烈的炮火始终没有埋压革命的火种”,不让学就偷偷的学、暗暗地练。父子都够拧的,最终我也没有好好学习文化,最终我也没有去得正规武校学习武术;最终我也没有继承家学,最终我也没有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武者。要说我得到了什么?那就是养成了对认定要做的事情执着不变的个性。练武,三十年风雨无阻、从无懈怠,同样工作和生活中认准的事情,不管有多苦多难,也会“一根筋”的坚持到底!
小时候练武的那些事,现在想来可以说是幼稚、有趣又好笑。有这样几个小故事时常会在脑海里清晰地凸现出来:
(一)藤条枪
小时候练武几近达到一种如醉如痴的程度。有一次在书上看到关于“藤条枪”的介绍,大致是说:此枪系藤条制作,柔软而有弹性,可缠于腰间,携带方便,以备不时之需。当时非常想有这样一条枪,可是又不知何处有这种藤条,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竹条也柔软而有韧性。家里和竹子有关的只有夏天防蚊蝇用的竹帘,当时什么也不想,只想做一条能缠到腰里的枪,后果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于是将家里翻个底朝天,终于找到竹帘,拆解开来,再一绺一绺扎紧,但长度太短,就自为聪明的将每一绺两头约20公分长度各锯掉半边留半边,两绺缺口处相扣用细铁丝扎紧,约有两米长,在一端装上自制枪头。还给枪体涂了一层桐油,既好看又防水腐蚀。枪是做成了,也能凑合着耍弄,可是要缠到腰间根本做不到,没那么柔软。也就是说最终藤条枪是没有做成功的,但是到了夏天母亲找不到竹帘,最终发现竹帘变竹枪,自然少不得给父母气的一顿责打,我也只好权当练习抗击打功了,呵呵“罪有应得”,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挂竹帘对于普通人家也是很贵重的奢侈品,这个夏天也就只好边睡觉和边蚊子对练接招拆招了。
(二)铁拳掌、飞毛腿
拳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看电影中的武林豪杰那种摧木劈砖的铁掌功也是恨不得为己拥有。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心动就行动。先备好布袋,沙子和锯末按配比掺好、装袋,置于方凳上,日日拍打,用力由轻到重,沙袋由软变硬,循序渐进,手掌也由白到红、由红到青、由青到肿的“最高”境界,不去管它,继续拍打,慢慢肿消,手掌变厚变粗变硬,单掌开砖也自就水到渠成了。记得16岁那年,我转到城里上学了,也就离开了沙袋,但却舍不得中止训练,那大门外马路旁的粗大法桐树可就“高兴”了,每日晨练天不亮我就跟他们较上了劲,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按摩放松”,对我的手掌来说可就是自讨苦吃了。急于求成,不几日手掌起了水泡,打破出血疼痛,也依然咬牙坚持,慢慢、慢慢伤口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变得坚强,愈合结痂、蜕痂成茧,由茧而逐渐平滑,完成了蜕变。小有所成,但几乎派不上用场,只是一种自我磨练。倒是后来的日子,我们家吃核桃省事了,不用锤子也不用夹子,手掌轻轻一拍,核桃就“骨肉分离”了,正好方便食用,呵呵这功练得倒也算是有用武之地。
看过电影《少林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