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记(三)

北京行记(三)

火伤散文2026-06-04 04:53:14
2009年8月1日凌晨五点,车离开宾馆向天安门方向驶去。这个时辰若在家乡,天色也许才微明;而北京已“大天四亮”了。餐馆正在营业,店铺敞开了大门,商场灯火辉煌,行人出出进进,有的街道已涌出了人流。来自不
2009年8月1日凌晨五点,车离开宾馆向天安门方向驶去。这个时辰若在家乡,天色也许才微明;而北京已“大天四亮”了。餐馆正在营业,店铺敞开了大门,商场灯火辉煌,行人出出进进,有的街道已涌出了人流。来自不同方向、不知驶向何处的车辆也渐渐多起来。
北京二环内的高楼不是很多,大都十几或二十多层;稀稀疏疏的,没有丝毫的拥挤和压抑之感。这是改革开放前的建筑,自有那个时代的自豪。
汽车行驶在双向十车道的高速公路上,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北京的绿化:两个车道间就有三个绿化带,中间以花草、矮树为主;最外侧全是高低错落、俯仰生姿的林木。有的以灰白杨为主,有的全是国槐,还有些地段栽的全是壮实、葱郁的桃树。沿途所见,凡有路,必有绿化,让人感到这个城市是建在树林间,而不仅仅只在城市里作点缀式的绿化。
不久就进入了旧城区。这里的房屋更矮些,三四层、五六层的房屋居多。但绿化面积更大。老远就看到了天安门赭红色城楼。它的周国围没有高大的建筑,加上平坦、宽阔广场的衬托,就显得格外高大、雄伟,有一种俯瞰天下的气势。或许“六十年国庆”的缘故,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城头上一面面红旗正迎风飘扬;正门上方毛主席画像格外醒目。升旗仪式结束不久,天安门广场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人;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早已围得水泄不通;各种肤色、不同年龄、性别,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从世界各地涌到这里,想在短暂到极点的时间里去瞻仰这位跟新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着密切关系的老人,甚至想聆听一下那曾经响彻天安门上空、足以震憾世界的声音。
汽车在天安门广场南部边缘停下来。我们就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即毛主席纪念堂正门东边。我们看见围栅内高大、茂密的青松、翠柏簇拥着庄严、肃穆的纪念堂。这时,广场上的人渐渐稀疏,而纪念堂外却是人山人海了:四人一排的纵队从北向南,望去却见不到头。队列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团队蜂踊而至,此外,零散人员随处可见。于是有人插队,有人抢占“大本营”;也有人“抗议”,更有人调解。但声音不大,因为纪念堂管理局正在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的“瞻仰规则”。浑厚、甜美的声音将人们的情绪渐渐带入难以抑制的状态中。
队列虽有一些动静,但经过安保人员的努力,秩序还算不错。我们的团队在纪念堂东侧的队尾弄了一处“大本营”,将所有的包裹放到一块,由北京的导游看管。终于排上了队。人与人之间靠得很紧,生怕别人钻了空子。一直到七点半,队列才“蠢蠢欲动”,从北向南逶迤而去,又从南绕到纪念堂门口。因为往北行进的队伍就在我们对面的栅栏以西。原以为只有往南和往北两股人流,等走到一公里左右的南端,却发现纪念堂的南广场还有“九曲连环”的队列,足有三四里那么长。
九点十五分,在接受“安检”之后,就进入了毛主席纪念堂。正厅中央矗立着毛主席玉雕塑像。老人家身材魁梧、面容慈祥,仿佛站在黄河岸边审视着古老的华夏文明,思索着治理黄河的百年大计。塑像基座上摆满了人们敬献的菊花和各种花篮。络绎不绝的瞻仰者从正厅两侧行进,我从左边进入正堂,缓步迈入伟人毛泽东安卧的房间。
纪念堂的管理人员不停地催促“快走”,但每个经过此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用全部身心和整个灵魂去凝视这位静卧在水晶棺里的老人。我的眼睛睁到了不能再大的限度,想用我生命的相机摄下他的身材、肤色、面容、神态。我见到毛泽东了!我几乎要喊出来。我看见他的身材仍是那么高大、魁梧,他的脸色在灯光的映照下是那么红润,神态是那么安祥。他只是睡熟了,仿佛极度疲倦之后的一次深深睡眠。
我见到毛泽东了!我的目光紧紧盯在水晶棺上,我感觉此刻我正在翻阅厚重的中国近代史。就是这位老人,在阴霾翻卷、黑暗笼照的时代就立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誓言。就是这位老人,在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的岁月就曾预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位出身农家的普通的湖南伢子,却能在茫茫黑夜里苦苦寻觅星星点点的光明,从俄国人那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位仅读了中等师范准备以教书为业的年轻先生,却能在军阀混战、狼烟四起的中国大地上成功地发动、领导了一次足以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秋收起义,并创建了亘古未有、如火如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位不大会放枪的文弱书生,却能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敌人的围追堵截、枪林弹雨中走完二万五千里迢迢征途。他是最伟大的诗人!他喜欢用浪漫情怀和夸张手段跟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玩“四渡赤水”和“飞夺泸定桥”的军事游戏。他是极罕见的智者!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仅用一百多封电报,就击溃了蒋介石的百万精锐之师……是他,这位慈祥的老人挽救了我们这个积弱积贫的民族,让中国人此真正站立起来,使这个因不断分裂和战乱而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从此摆胞脱了贫穷、落后与愚昧……
我就要离开纪念堂了。在这一刻,我顾不上管理人员的责难,又回过头去看一眼这位领袖、导师、统帅、诗人、学者、书法家、哲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又想起了“沁园春。雪”,想起了美国作家所著《中国出了个毛洚东》,以我的阅历而言,毛泽东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因为他在客观上已成了世界巨人!
他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全世界的自豪。从纪念堂每天所呈现的动人情景来看,我有充分的理由发问:天底下有哪一个人能对整个世界产生这么深远、持久、强大的影响?
迈出纪念堂,只见南广场仍是一片人海,心中又掀起一阵狂澜。走下九级汉白玉台阶,回望纪念堂,只见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几个金色大字正在阳光下熠褶生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