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的盆景?

你,是谁的盆景?

晓日散文2026-07-03 06:31:40
前些日子,有朋友引领欣赏盆景,特别介绍了一株风姿绰约的梅。其间题诗作画不乏其数,然,吾内心戚戚,颇有感触,遂提笔此文。一、梅之所在一座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崖,突兀、嶙峋,青灰尖利的山石裸露,即便是风很轻柔
前些日子,有朋友引领欣赏盆景,特别介绍了一株风姿绰约的梅。其间题诗作画不乏其数,然,吾内心戚戚,颇有感触,遂提笔此文。
一、梅之所在
一座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崖,突兀、嶙峋,青灰尖利的山石裸露,即便是风很轻柔的抚摸,绕过山崖,便会成为回旋的哨响。万物零落,沉寂。忽然,你的眼睛一亮,视线中出现了一丛俏丽,在冰雪的世界里傲然挺立。
寒风凛冽,落尽枯叶的树枝摇摇欲折,有几户农庄,稀稀泠泠地坐落在一片深雪之中。极目望去,寂然无色。轻叹一声,转身欲回,不经意瞥见,一枝冷艳凸现雪面。
寒屋陋舍,雪穿窗而入,风挤门而出。往昔的朋友,随曾经的繁华一起离你而去,去岁的妖艳妩媚,伴着不再的温暖一起凋零。你,孑然一身,灯熄火寂,惟有月下的那丛凌傲,默默地陪伴着你,激励着你。
是了,这就是梅。
凌霜而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临瘠而栖,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伴清而行,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这,便是梅,不畏寒冷,不惧贫瘠,不贪繁奢,孤高清傲,情洁性直。
古人对梅的赞誉之词,已是极尽所能,梅所代表的那种“直、正、密”的精神,更是为高士所推崇。因此,喜欢梅,以梅喻人,便成了最大的风雅之事。
而且,我也确信,能被誉为“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能被号称“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梅的天然本质,一定是有着无与伦比的高洁清雅。
二、梅之所存
自古以来,喜欢梅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梅成为人品、文品境界的一种代表。
人们仰望梅之高洁,争先目睹梅之风采,有人漫步于僻野乡村,有人寻觅于密林幽泉,有人跋涉在山崖曲径,柳暗花明处,惊见仙姿,文思灵动,于是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今人更是方便,数码相机一举,各种角度的梅便能展现于世人眼前。
于是,看到者叹:梅,果真高洁。
于是,有人为自己对梅的毫无感觉而心有戚戚,仿佛自己的人品与他人分出了高下。
当然,寻常百姓是不会如此思想的,梅,美就美了,喜欢就喜欢了,不当吃不当喝的,奔波于生计还困顿不堪,谁有心思去专门寻梅观梅呢?
但有的人会这么想,那些不为生计发愁的人。为了附庸风雅,很多达官贵人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喜欢,观梅、赏梅,甚而养梅。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后花园里的梅,温室里的梅,花盆里的梅。
三、梅之所值
山崖峭壁间的梅,和后花园里的梅,哪个更美?
各有千秋,有人会这么说。
山崖峭壁间的梅,和后花园里的梅,哪个观赏的人更多?
当然是后花园里的梅,不容置疑。
山崖峭壁间的梅,和后花园里的梅,哪个更有价值?
山崖峭壁间的梅,自生自灭,若是无缘人面,它的存在都是疑问,谈何价值?而后花园里的梅,被人观赏被人赞叹被人喜欢被人推崇被人仰慕,它的存在,才能充分体现梅的价值。有人振振有词。
那,我再问,山崖峭壁间的梅,和后花园里的梅,哪个是真正的梅?
这真是个糊涂的问题,有人不屑:形状、花期、颜色,有什么不同了?
不同!的确,形状、花期、颜色,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傲立风寒的风姿没有了,孤高雅洁的气质没有了,正直自强的神韵没有了,徒有其表而已。
哼!一辈子无人问津,便有价值了么?从生到亡无人欣赏,风姿气质神韵,这些虚幻的东西又能有什么用?
无语。
四、梅之所哀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相信,这段文字人们都很熟悉,出自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风骨高洁的梅,当其价值沦落于被附庸风雅之人观赏的时候,它的形态便可以为人们的喜好而改变;当其价值沦落于被高权贵使之人所左右的时候,它的神韵便可以为权势的压力所扭曲。
梅,不再是梅,充其量也只是病梅。
如果仅仅在附庸风雅和高权贵使之范围内的梅,是这种样子,不为哀。怕只怕,梅的真实存在,被定格于此。山崖僻野的梅,却被称之为粗鄙丑陋之野种。
在清醒中死去并不可悲,最可悲的是,是在不知不觉中死去,甚至是在心满意足自以为是的状态下死去。这,才是梅真正的悲哀!
五、梅之所往
梅,被移植于后花园豢养,被斫直锄正删密成病态,不是梅本身的错,是人的错。
那,不能左右自身命运的梅,在没有知音遇人不姝的时候,只能被迫随波逐流么?
其实,梅对于人,不是指它的形态,不是指它的生长存在,而在于梅的内在精神。身可移,躯可斫,惟精神不能灭。
所以,是要做一个有人之躯壳的病梅,还是做一个有梅之精神的人,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人,还是要为人,不做他人盆景,才是正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