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牛宫散文2026-07-09 12:33:33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曹丕有诗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曹丕有诗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用“忧来无方”来形容正中写此诗时的心态应该比较恰当。山虽高耸,可终归有崖,林木众多,却定有枝桠,但那说不请,道不明的忧呢?没有任何方向踪迹可寻,来去匆匆,人莫知之。
一、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的开头就别有意味,“谁道闲情抛掷久”何为闲情?是陶渊明“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的释然,抑或韦庄“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的浪漫。谁也无法解答,可那底是怎么样的情感呢?或许就在闲暇时脑间划过的一丝感发吧,如同“锦瑟”一般的无端五十弦,是个没有答案的谜语,只能意会。过多言语的解释反而会显得单薄,无趣。
如此这般的闲情是转瞬即逝的吗?不。因为“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试想,春雨绵绵,万物苏醒。作为词人的冯延巳一定敏感于他人,萦绕其间的是由闲情化作的惆怅。既不是伤心,也不是哀愁,所谓“惆怅者”是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迦陵语)。那种感觉,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必然有类似的体验,词人的描述使人产生联想,不禁引人揣测着他当时情境的状态。
即便闲情抛掷久,惆怅还依旧,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如何应对呢?所以个体生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注解,这一过程没有谁能代替。
二、花前常病酒
春花烂漫,摆好桌椅,斟酒自品。哪怕会病酒,甚至朱颜瘦,亦不忍错过日日花前酌饮的畅快。想到了南唐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诚然,林中花草凋零之后在春天又将灿烂,可此时之花已非彼时的了,任由你从相同的地方盛开,也再不是原来的林花了。实在是太匆匆。因此,他宁愿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也要执着的坚持。何等的壮阔与坚忍。从中体会到的是词人幽隐高贵的品格,就算身处困境,仍然奋斗,永不放弃的自信。
镜中照见朱颜,其实也暗含着词人反观自醒的态度。《华严经?论法界缘起》中有一段话:“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每个人就象一面镜子,不光用来自照,同时你的影象也会照入到他人之镜。换言之,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人,所以反观自醒是必须的。
总之,冯延巳给人的感觉是他字里行间无形的隐射出他的精神修养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三、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草依依,堤上杨柳飘穗。
可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自然的照应了上阕之感慨,并且比兴交错。因看见河畔青芜堤上柳,而见物起兴,喟然叹曰: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为什么新愁年年有,如同那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本来就心存惆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那些愁绪无奈仿佛是那河畔的青芜堤上的杨柳。
何事年年有?困惑,疑问,暗淡中依旧折射出词人的操守,心灵,人品。
四、小桥风满袖
“桥”在正中的词中已不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而是孤独无助,没有丝毫遮掩保护的象征。置头的“独”字更加强了几份孤寂寥落之感,黯然神伤之感跃然纸上。
有他的另一首词可以印证,“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初看平淡无奇,可细想之后,悲从中来。那流水就如苏轼所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水是在时刻流逝,奔流的,而那小桥是静止不动,孤零零得伫立于河间。当孤桥与流水共盘桓时,能不哀其所哀吗?
不仅如此,独立小桥还风满袖,那凄冷的寒风吹满宽大的袖子,寒意扑人面。
新月挂,人归去。极目远望是幽静的森林,因距离之远而变成平林。
五、言长之体味
词止于此,可冯延巳最后还是没有说明心意。却带给读者一分情感思索的空间和意境。其实这就足够了,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以,词给人的就是读后的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动。
结合冯延巳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获得某种理解词背后的钥匙。正中的父辈深受南唐烈祖李昇重用,不可避免的就造成词人与朝廷从小的接触,直至在中主李璟时成了宰相,可朝廷党争不断,国势衰败,此时的他当然想用自己的努力改革来振兴南唐,可所有的一切尝试,奋斗都无济于事。他在词中暗含的坚韧,不断追寻,不肯放弃的品质值得后人敬佩。可见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和斗争。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一个忧来无方的冯延巳做了他能做的一切。结果并不重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