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喜欢三味书屋

也喜欢三味书屋

盼祷散文2026-07-22 03:27:44
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三味书屋在哪里。许多许多年以前,有那么一个少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习字,对课,还在老师读书入神时顾自画画。这个少年便是鲁迅。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里,有孔子的牌位,有梅花鹿,还有
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三味书屋在哪里。许多许多年以前,有那么一个少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习字,对课,还在老师读书入神时顾自画画。
这个少年便是鲁迅。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里,有孔子的牌位,有梅花鹿,还有扁;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严而不厉,却又不喜欢回答学生课外的问题;有顽皮的同学,在学堂里悄悄地溜到后园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记得我们读书时,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写百草园的那一部分。不管百草园的景色多么美丽,迷人,却最喜欢百草园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活动。而且似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那种爱玩的天性,我也曾按住斑蝥的尾巴,也曾拔过何首乌藤,也曾摘过桑椹……我还听过各种传奇,包括长妈妈给鲁迅说过的美女蛇的故事。也曾吓得不敢在夜晚的时候去看墙,更不敢答应陌生人的叫喊或与他们说话。我也有过雪地里捕鸟的经历,只是从来都没有抓住过一只……然而,每当读到三味书屋时,老师不喜欢,我们自然也讨厌。因为它的确囚禁了孩子的身躯,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还记得我当老师后,第一次上公开课,我选择的就是这篇文章,并且还是选择的第一课时。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生字词扫清了障碍,并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结构层次也大体清楚了。这样就为第二课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其一。其二呢,第二课可以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讨论百草园的景色作者为何能写得如此美丽迷人,让能流连忘返;探究作者在中间,为何偏偏还要要插入一个美女蛇的故事;思考雪地捕鸟的过程怎样,试试自己能不能很熟练地操作,然后进一步品味描写捕鸟的过程时,那些动词的作用。第三课时分析完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后,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我们仍是主题的探讨,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对教师呆板的教学方式的批判等等。
当时的学生也和我们那时一样,他们也不喜欢三味书屋,也不喜欢那时的教育,自然也不喜欢那时的教育者寿镜吾先生。于是,我们在讨论寿镜吾先生的形象时,自然也没有多少褒扬的词语。
现在,又要上这一课了。虽然事前有过充分的准备,然而,老师对学情的估计往往是会有些出入的。我也预测过学生会对寿镜吾先生有好感。至于其他,没有多想。
进度如常。学生很活跃。学习很主动,他们甚至还不停地向我提出问题。尽管开学只有几天,开课不过两课时,但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很快,第三课时就要来临了。我又叫学生仔细地读读,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提出来。
不过几分钟,学生开始陆续举手了。我请他们一一表述自己的观点。不料真出乎我意料之外。
有的说:老师,那时读书真的很容易。内容简单,功课很少。鲁迅他们一定学得很轻松。不像我们,现在七门功课还是中学阶段最少的一年,以后还要逐渐增加。现在看着这七科,头都大了。至于以后,我就更不敢想象了。
有的说:老师,那时的学校制度真好。学生还可到后园去玩耍。哪像我们,进了学校,就如同关进了牢笼,没有一点自由。即使生病了,也要请示完老师才能出去。如果证实你是装病,或者什么别的情况,那肯定就没那么轻松了。
还有的说:那时的老师真好。学生违反了规矩,也没有真正地处罚。最多不过大声地叫一句。学生读书,老师也读书。不像我们现在,稍一违反规定,老师一定会重重的处罚。
最后,他们的结论是,那时的学生真轻松,那时的老师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至于老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他们认为情有可原。因为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许他本就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问别的问题不懂规矩的表现。就他那个时代的认识,这一点也不为过。没有必要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百多年前的老师。
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认为三味书屋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年鲁迅回味。难怪鲁迅对它的印象那么深刻,甚至当时老师读书的神态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于当时的教育,特别是当时的私塾,我们也曾一起查过资料,学生中也并不完全反对。在他们的眼里,那种小班制教学和现在的培训中心大同小异,只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罢了。那样的教育也有好处,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像我们现在,一个班七八十人,后面的学生也听不清,老师也管不到。这样,反而还不如那种小班,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教育资源,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学生的这番话,的确值得我们反思。教育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学生能掌握几门功课,我们一直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果真正围绕这个目的,那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至少我们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厌倦,对老师讨厌,对学校害怕。我们要让学生像喜欢三味书屋一样,喜欢我们的学校;要让学生像尊敬寿镜吾先生一样,尊敬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像学习私塾的内容一样,感觉到轻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