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区纪行
一早晨,天气有些昏暗。城市的空气里,混杂弥漫着沙尘吹过的痕迹,视线所及之处,被一层单调的灰蒙笼罩,这是一种令人感觉不舒服的朦胧。这两年,沙尘暴有长驱直入,长途奔袭之势。陇南,特别是首府武都,地处青山秀
一早晨,天气有些昏暗。城市的空气里,混杂弥漫着沙尘吹过的痕迹,视线所及之处,被一层单调的灰蒙笼罩,这是一种令人感觉不舒服的朦胧。这两年,沙尘暴有长驱直入,长途奔袭之势。陇南,特别是首府武都,地处青山秀水之内陆,白龙江穿城而过,气候温和湿润,地虽狭,物产却颇丰,有陇上江南之美誉,但近几个年份的春天,这个湿润的城市,总有一些时日被沙尘暴的余波肆虐。城市难以逃脱沙尘,林区是否风和日丽,天朗气清,绿色如旧,景色依然?
用过早点即离开武都,朝50公里外的林区进发。过白龙江,沿其支流拱坝河逆流而上。林区道路疏于养护,硬化没两年的沥青路面而今已是面目全非,到处坑坑洼洼,行走其上,颠簸得没有功夫打盹。车渐行渐远,张眼望去,随着距离的延伸,两岸山坡上,植物由矮而高,由疏渐密。绿色,慢慢多了起来。半小时后,进入甘南舟曲境内。发源于林区深处的拱坝河被原始森林滋养,水质清澈流量充沛,长年奔流不息,成为汇聚白龙江的一条重要支流。驶入舟曲界内时间不长,拱坝河出现了断流,河床干枯,砂砾岩石裸露,继续前行,断断续续的看到拱坝河流量明显减少,一座接一座小水电站恍入眼帘,黑乎乎的电站引水管道顺坡而下之后占领河道,与苍灰的河床形成明显反差,低处的黑白与半山之上的青绿格格不入。在已经干涸的河床段周围,缺乏水分滋润的植物在挣扎着生存,或许要不了几年这些曾经的绿树,就会变成风中摇曳的一堆枯木。据当地群众说,沿河建有30多个电站,凡是能建电站的地方几乎全建了。小水电固然是清洁能源,但其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对河道自然走向的人为改变,以及对水源的掠夺式截取,致使沿河两岸植被及生态平衡被人为打破。在短期看来这种破坏尽管是微观的,但随着自然界的演变,其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必然是巨大而长期的。
布于山顶及半坡的藏族村落,慢慢进入视野。远远看去,每一个村子都有一条通村公路,有些二三十户的小村子,也有公路到村。这些通村道路,都是在植被较好,坡度极大的坡面上机械开挖而成,曲曲折折,翻梁过坎,这些道路等级不高,只能算简易通村便道。由于没人养护,建成后的道路,也许可以支撑个三两年,它最终敌不过雨水冲刷,敌不过暴雨后的滑坡。通村公路建设,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其所产生的政治意义与政绩产出是不能用数字可以表述的。假如单纯以数字说话,如果把通村公路建设对植被破坏造成的损失、公路建设之投入合并计算,与公路建成后带来的效益进行测算,不知能得出哪一种结果?或许,对一些人数偏少的村子,建一条通村公路,远不如易地搬迁更加合算,更加方便群众生活。
随着车轮的驱动,离城市已经很遥远了。沙尘的气息还在,只是淡了许多。公路边上,一家铁合金厂里的黑烟氤氲扩散。阴郁的天气,与这飘散的黑雾,顿时没有了隔窗观景的兴致。就这样吧,尽管路面颠簸,眼睛有些困倦,还是闭目养养神。
二
因工作需要,下午到林区一线,一个林场最基层的护林点。
这里海拔不是很高,1900米左右吧。一排房子,一个小院,五六个护林员,一只土狗。护林点掩映在灌林之中,与周围的山与水,花与草结邻而居,土黄的房屋与遍地绿色倒也相映成辉。啜着他们用山泉水冲泡的大叶茶,盛情很浓,茶味苦涩却劲道十足,坐在职工宿舍的小板凳上,耐心听他们倒苦水,说辛酸。护林点大多远离村庄,有一些偏僻但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通讯信号稳定。护林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向林区群众宣传政策,巡巡山,看看林子,保护责任区森林资源安全,工作单调但工作内容简单而单纯。随着国家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跟进实施,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在2700元以上,比二三线同类职工收入要高得多,就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来看,工资收入不算太低。
有人说,“现在农民医保都要报销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职工才报销百分之七十几,太不人道了,这不是人性化的管理,我们不满意。”有人说,“我们没有任何学习资料,文化娱乐设施什么都没有,生活很寂寞,收入养不了人,我们要求涨工资。”有人说,“我老婆买断工龄了,我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老婆孩子还要养老人,没办法生活了,强烈要求涨工资……”
护林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叽叽喳喳表述着自己的不满。他们长年工作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每天面对哪几张熟悉的面孔,平时与人说话交谈的机会并不多,因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说话方式很直接,不会拐弯摸角。有些人谈话方式有点过激,有些话说的很难听,曾经有个别职工斥责我们的有些干部是不吃粮食吃草的。看着他们工作生活的现状,倾听他们的激愤与不满,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涌出来,却不得不压下去。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特别是这些与人交流机会较少的职工,更应该给他们发牢骚的机会,我们有无限倾听的义务。听他们倒“苦水”时,我的思绪回到了多年以前。
记得二十年前刚从学校毕业,到林区参加工作第一站即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生产工段。工段距离林场场部10公里,通往工段的是一条土沙路,下点大雨路就断,车不多,职工往返工段购置生活物资只能搭乘拉运木材的便车,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是走路的。这是当年条件最好的一个工段,有职工80多人,以女工居多,主要任务是培育苗木,搞些森林抚育之类的活。第一天到工段,段部院子里空空落落,没什么人。我问段长人去哪里了,段长说:人都上山干活去了,中午不回来,早上出去,要下午四点多才回来。之前,我以为工人是坐办公室拿工资不干活的。于是问段长:工人还要干活吗?段长说:工人就是干活的,不干活干吗?在工段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晓得了林业工人和农民差别不大,劳动量不比农民小,好处就是工人劳动了有工资,养老有保障而已。
那时候,工段的生活很艰苦,大家都吃食堂,工作日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出去干活,每周就休息一天,如果需要买点日用品,吃点零食什么的,就得利用休息天步行到十公里外的场部去,只有哪里才有门市部,但那时候的职工好像都很开心,很敬业,工作认真,团队意识强,要求不高,日子过得舒心又踏实。当年也有护林防火,但搞护林防火的都是工段快退休的老头,护林防火与林区公路养护,应该是最轻松的活了,年轻职工都是要上山干活的,学校毕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