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史话

乐亭大鼓史话

节法散文2026-07-20 04:33:01
 大鼓与鼓书是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又称大鼓书,是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关于大鼓的起源,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一、大
 大鼓与鼓书是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又称大鼓书,是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关于大鼓的起源,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大鼓起源传说
根据艺人中间的传说,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据说在东周时期,周恒王的二太子周庄王姬佗继位时,狼烟四起,叛臣作乱,围困了四门,姬佗着慌。四大丞相梅子清(一说梅自清)、青云峰(一说清峰亭)、赵恒利、胡鹏飞(一说胡凤境)跪于金殿前要求守城退敌。经庄王同意,四丞相到城头各守一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叛军卷旗撤退。周庄王姬佗大悦,让四丞相大兴教化,并允许他们传徒授艺。三年中共收下三千六百劝善士,由此产生了“梅、青、胡、赵”四大门派。因此鼓书艺人都供周庄王为祖师爷。艺人们说:“周庄王曾在古时倡导击鼓化民,我们唱大鼓亦是正风化俗,劝化人民。我们本着周庄王击鼓化民的意思,就把周庄王当成祖师了”。已故葛辛垦先生多年从事文教工作,曾根据鼓书艺人口述记录、整理出版大鼓鼓词,和多位鼓书大师是挚友。当年我们谈起大鼓话题的时候,他也多次和我介绍:大鼓艺人供周庄王为祖师爷。早年师傅授徒的场所,都有一张神桌,桌上设着个牌位,上边写着“周庄王之神位”。他们的大鼓,若按规矩应当是有一百个铜钉,其中的意义是仿照周文王百子图的。鼓书艺人笃信周庄王是大鼓界的祖师,仅以传说的“击鼓化民”为据,是不充分的。近年出土的东汉文物说书俑,腋下夹一面大鼓,手舞足蹈,神采风扬,他以大鼓击节,但未表明其他伴奏乐器。近年有人主张它为鼓曲类的源头,笔者认为缺乏文字资料支持,仅凭一个陶俑认定,缺乏说服力。

二、大鼓源远流长
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鼓词是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鼓曲艺术往上溯源,按现有文字资料记载,它的成熟期可以追溯到北宋,后来发展到南宋。北宋时已有赵德麟《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后发展演变,缕缕不绝。罗华《醉翁谈录》记载,南宋说话艺术,需具备四项技艺:“目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那时说话艺人已有自己的同业组织一一“雄辩社”。当时,有下层知识分子参加书会,帮艺人进行鼓词创作,艺人们除在瓦肆勾栏做场演出外,还在酒楼茶肆、街道庙会或应邀到私人宅第演出。宋代农村中说唱技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记述了宋代鼓书艺人的活动:“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诗意很清楚,描写有位盲目艺人说唱蔡中郎(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的故事,村中很多人围着听。
元代以后,瓦肆勾栏虽然继续存在,但元代统治阶级限制说唱俗曲演出,并对说唱艺人采取迫害政策,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曲艺艺术的发展。《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杂禁规定:“农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学习散乐般讲词话人等,并行禁约”。明代中叶以后,被收容在“至恩堂”(清代称养济院)里的乞丐、盲人陆续流入社会,以说唱俗曲谋生,促进了大鼓艺术的形成。
明末清初鼓词集《木皮散人鼓词》,是首次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鼓词作家贾凫西,约生于1590年~1594年之间,山东《曲阜县志》记载他终年在80岁以上,约卒于1676年,是明代遗民。鼓词从三皇五帝一直说到明末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讲述了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盛衰存亡,是带有批判性质的讲史。作品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木皮散人鼓词》应为山东大鼓已在流传的根据,山东大鼓因此被称为北方大鼓之鼻祖,是可信的。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方言语音复杂,一种声腔从一地流传到另一地,按人们喜闻乐见的习俗,结合当地的方言和语音,揉进当地的民歌小调,把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造,因地区和方言、曲调的不同,就会形成一支地方声腔的派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流传至今的各种大鼓有四十多个曲种,乐亭大鼓就是其中之一。

三、乐亭大鼓的形成
乐亭大鼓原名“乐亭腔”又叫“乐亭调”。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曲种,因产生于乐亭县而得名。乐亭大鼓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乐亭大鼓产生、沿革的文字资料零散琐碎,艺人和民间的传说又众说纷纭,未尽可信之处。笔者钩稽一些可信的资料,试图全面反映乐亭大鼓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
乐亭大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产生的年代应为明末清初,民国初年出版的任占奎著《鼓词宗谱》记述:“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1741年)立门户,流传至今。”因此说,乐亭大鼓正式成型定名应为1741年。据“清门”第四代老艺人韩香圃介绍:乾隆年间,有两位说书艺人先后来到乐亭,一位籍贯不详(一说来自山东),名叫张玉琢(张玉琢是否“孙”、“财”、“杨”、“张”四大门里的张,不得而知),他开始说书时,只说不唱;另一位是北京人,叫刘月明,(一说来自山东)他说书以木板击节,有说有唱,没有音乐伴奏,后来才加上了小三弦,进一步换用了大三弦。著名乐亭大鼓艺人温荣就是跟刘月明学的说书。韩老先生说:“当时曲调很简单,只有上下两句,来回反复,稍有变化,直到嘉庆年间吸收了乐亭民间小调等地方艺术,唱腔才逐步丰富起来,形成了一门新的说唱艺术‘乐亭腔’”。著名曲艺理论研究专家马立元在《中国书词概论》中记述:“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进,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这时的乐亭腔,还没有鼓板伴奏。同时,“滦州调”也已形成。乐亭调、滦州调仍是民歌,但已是乐亭大鼓的前身。当年用三弦伴奏“乐亭腔”的弦子李叫什么名字,来自何方,既无艺人口头流传也无文字记载。
据京东宝坻、香河、三河一带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山东人李文通(名尚志,绰号弦子李)逃荒到京东行艺。李文通的弦子弹的特别好,号称“弦子李”。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靠山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