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说

鬼说

大雅散文2026-08-04 11:15:43
读完《鬼吹灯》的时候,正是农历新年的初三早晨,我抬了抬沉重的眼皮,无数束阳光直射入眼睛,令我感到短暂的昏眩。我又照例从头到尾翻了翻这部长篇网络小说,一种厚重感在手指间涌现,伴随着我内心的如释重负与怅然
读完《鬼吹灯》的时候,正是农历新年的初三早晨,我抬了抬沉重的眼皮,无数束阳光直射入眼睛,令我感到短暂的昏眩。我又照例从头到尾翻了翻这部长篇网络小说,一种厚重感在手指间涌现,伴随着我内心的如释重负与怅然若失。偶尔听到窗外传来的稀稀拉拉的爆竹声,突然觉出一种滑稽,我还能记起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年味十足的春节欢乐中时,我还不忘读几段《鬼吹灯》,陶醉在“盗墓贼”恣意的狂想之中。当时想来,就分外可笑。不过事后偶一思考,又不禁自我安慰,那春节欢跃的场景不正是对鬼神又敬又畏的表现吗?
我给予这书很高的评价。我以为,它将是盗墓小说的开山奠基之作。书中关于盗墓的一些掌故,或虚构,或对历史的陈述,将会成为后续盗墓小说的惯例和约定俗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这书单纯注重对冒险过程的描述,没有思想提升的积淀,那也会在网络写作的大同世界中被叫嚣所淹没。而我们既以看到,《鬼吹灯》的作者,并不满足于惊险故事的构建,而进行了精神方面的升华。例如第一部的结尾,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浅显但又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怀抱一个目的,但在真正去做这件事情时,尽管最后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他却获得了更为宝贵的东西。在书中,在“三人行”的盗墓冒险之旅中,他们盗得的“明器”可以说少之又少,但最终,书中的主人公却得到了最可珍惜的感情:爱情——终归无怨无悔了。
纵观全书,尽管这本书以“鬼”这个莫测的事物当作吸引人眼球的噱头,但作者书中的整体描述,似乎在极力否定一个认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鬼。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细心阅读后你发现,主人公胡八一们盗墓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很少有鬼的身影。而作者一再通过主人公的口吻叙述,即使如僵尸扑人之类,也有其“科学”的解释——由于所谓生气或静电交感而发生的作用。书中甚至出现了一个极度新潮的科学名词:虚数空间,来解释另外一桩难以言喻的遭遇。如果你是一个脑袋里常有主旋律思想的人,你一定会认为,作者通过一本近乎迷信的书,反手却宣传了科学的伟大。这或许就是事实。
同样,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人性也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就拿人性的“贪婪”来说,书中不止一次的警告我们:知足者生,贪婪者死。书中的摸金校尉,一直遵守着摸金校尉祖师爷的行规:天黑不摸金,鬼吹灯不摸金,摸金不全摸——所有这些规矩都是对“贪婪”本性的克制之法。也因了如此,摸金一脉才得以后继有人。而书中对一些故老传说的描述,都在表明,所有贪婪的后果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典型如南海的疍民,有珠便采,无所顾忌,最后不免成为海蚌的盘中餐。作为全书结尾,通过摸金校尉前辈高人张三链子对其所著《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分拆烧毁的描述,更表明,克制贪婪才能防止后辈的懒惰和无能,或许,残缺不全才是人生的常态——这也是全书思想提升的成果。
全书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当然,瑕疵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凑字数式的拖沓,这或许是网络写作时代快餐式写作与网友不间断阅读所遗留的特有病变。但全书的包罗万象,气势宏大,也是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果我拿金庸的武侠与之对比,那一定有损金庸先生的大度了,但书中包罗诸如《易经》解读,历史掌故(如楼兰,如三国,如文革),生物知识,山川大江,星宿辨别等等,都是不可错过的一次知识补充与精神愉悦,其中从《易经》演化出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境界的叙述,不失为作者对全书思想进行升华的另一成果。因而,这书,同样不失为网络新生代奇幻小说中一部诡异奇绝与思想深刻较好结合的典范之作。
两百万字的篇幅,也许是我读过的最长的小说了。由于对书中诡异荒诞经历的好奇,我几乎是竭尽所能,一口气读完的,期间的阅读快感无法言喻,这也真是久违的读书心态了。我甚至打破了工作与读书的平衡,因为读这书的累导致了我翌日上班的萎靡不振。有好几次,走在黑黑的走廊里,前面房间突然开灯的敞亮仿佛一双厉鬼的眼睛发亮,使我精神为之紧张。终于,如释重负的是我看到了结局,而怅然若失的是,我真的读完了,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而我想,故事的主人公现在又在做些什么呢?他是不是又在进行一次新的冒险旅程的准备呢?我已经无从知晓了。即使我知晓了,又能如何呢?就像我读这书的日子里一个下午所做的噩梦一样,惊醒了,看到窗外飘飘洒洒的雪花,发现那才是飘然的美,何必又那么沉浸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