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实习第一周
踏进校园带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跨进了实习学校的校门;开始实习我的教师生涯。第一天:我去报道,有点小激动,也很紧张。想象着指导老师的样子和学生的样子。但事情比我想象的平静和简单得多。第二天:一大早接到指
踏进校园带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跨进了实习学校的校门;开始实习我的教师生涯。
第一天:我去报道,有点小激动,也很紧张。想象着指导老师的样子和学生的样子。但事情比我想象的平静和简单得多。
第二天:一大早接到指导老师的来电,由于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叫我临时代下历史课。有点小兴奋,可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心开始发慌,我该怎么上这堂课,我还没做好准备呢?我的指导老师姓彭,中年男子,态度温和。他叫我坐下,拿着课本在办公室熟悉下课文,接下来要开始上我的第一堂课。
我实习的班级初一7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知识渊博,文笔如神。这些都让我颇感压力,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是要给他们上课的。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才能教好他们,正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时,我要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指导老师也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上课,如何控制课堂纪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呢,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至于如何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主要就是采用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初见同学
在第二天的第一堂历史课上,我介绍了自己。今天第一天实习,和老师学生见了面,了解了班里大体情况,学习成绩不错。不过孩子们也比较调皮,在班主任课上也会一片闹哄哄,让我这“新手”颇为担心;到时我去讲课时课堂的纪律情况。除了代课和听课,下周我要开始帮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初中生就是青春朝气,做什么都充满热忱。一本读书笔记除了摘抄笔记,还用画笔绘得五彩缤纷。从彭老师讲解两个班的作文得知:班上的写作不错。想下世事真的好奇妙。从这儿出去,再回来,身份已经变了;介绍了大约一分钟,说了什么虽然我记忆深刻,但我不好意思再跟任何人提起,因为有些紧张,并没有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同学们的反映还好,他们报以友好的笑声。
站在讲台上,我觉得台下班级里是一片同学,我无法注意任何一位同学的面孔和表情,他们在我脑中的形象就像印象派的画一样模糊一片。当天我就得知,我带的是初一的实验班;有点压力。初一的孩子很天真,没有任何心计,问他们什么,他们就直接回答什么,有些孩子还会反问几句?
我的班级,我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见我会喊:“老师好!有次在校园,有几个学生突然跑来叫我“老师好!我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体会当老师的感觉不亦乐乎?
早读,我到了班级,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来的这么早?”我笑了,看到他们一大早在教室赶作业,也让我想起那时的我们,一大早就能听到唰唰的写字声。虽然那时很辛苦,但很幸福。想到他们也很辛苦,就问了一些同学,你们几点起床或是家离学校远不远,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千里迢迢来县城求知。
我渐渐地和他们自然的交流了。第一次站上讲台上课时,心很乱。来到班级,他们很配合,在课堂上我会不停提问?看他们有没有认真听讲。问他们问题,他们也大都乐于回答,而不会敷衍搪塞。我喜欢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喜欢他们的纯洁自然。或许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清纯,或者是他们这样单纯的世界的几次重合罢了。我想要学习他们,像他们一样纯洁,用天真善良的眼光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第二堂课,他们很吵,真的,像开了锅一样,我很久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看到这个场面,让我想起当年;不禁笑了。可不知如何控局面。
晚上,同学们会聚一起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生;商讨控制课堂局面。有些学生不配合,难以带动。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课堂师生互动不够。我们面对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让我们这些新手难于掌控。我们情不自禁地笑了。共同总结出:现在的学生咱俺“伤不起”。
语文课
在听课的同时,得知这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
在学校里,我和学生们一起听语文课。以听课老师的身份来听课,我还是第一次,开始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没有实习前,听前任实习的同学说,当老师提问时,她自己也会跟着紧张,好像会提问到她一样,呵呵!可能是我们都还无法一下子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教师。我也深有同感。现场版的语文课与书本中介绍的完全不同。同学们上课都很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不少同学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也大都是开放型的,问同学们对一句话的理解。同时,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不容忽视。
初中生的课堂上学生的配合实在是很重要,对于课堂的推进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嘛,关键是学生懂了,当然也缺少不了老师的合理引导。课堂上常常会突然出现“意外”,比如说如果有什么有趣的话题,课堂会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一定的掌控能力,确实难以把握。学生们就笑了大约几分钟,每次同学们想到那句话,忍不住哄堂大笑。
另外,初中的每堂课很短,只有40分钟,对于我们这些动不动就听一两小时课的大学生来说有些短,意犹未尽,课就已结束。也许这正是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吧。也正因为课很短,所以一天被分成若干份,铃声时常响起。一上午就给分成了五、六份,不停的下课,上课。
体悟
听语文课,对于指导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很佩服,越听越没底气,越听越觉得自己大学几年白混了。后来想想,其实要弥补这个缺陷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