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其人

刘基其人

隔膜散文2026-08-17 02:59:14
元末明初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古代军事家、政治
元末明初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张良)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史上,人称刘基“智比诸葛亮,功盖曾国藩”。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基并建议朱元璋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元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三月,他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也”。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事实上,有人认为刘基的智慧比诸葛亮更令人惊叹。而诸葛亮较为出名的原因便是《三国演义》。而民间也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刘基文化是很值得弘扬的。刘基对百姓很好,民间对他很是尊敬。曾学过刘基的《卖柑者言》,记住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名句。刘基有名的《买柑者言》,借“愤世疾邪”的卖柑者之口,怒斥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之徒。文章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读来痛快淋漓。文章构思巧妙,语言辛辣、尖锐、犀利,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问题,彰显了政治家的风度,表达其对社会不满,反对不正之风。因此,这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翻阅一下《明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刘基本人的性格颇似这位卖柑者。记载刘基生平事迹的《行状》和《神道碑》都说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他原先的朋友。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杨宪做宰相,征求刘基的意见。杨宪是刘基的好朋友,刘基却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结果此议作罢,杨宪自然对他很不满意。然而刘基并非一味攻人之恶,“唯我独尊”。他还有宽厚平允的一面。《明史。刘基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以事责垂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可见刘基持心宽正,以国家为重,并不汲汲于个人私仇。尽管如此,刘基还是不容于朝廷。朱元璋几次听信谗言,要对他治罪。刘基处境十分困难,不得不辞官回乡。男卜时,不甘同流合污的,“质世疾邪”者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
坊间人们将刘基称之为神人,说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其实都是吃饭没事干的人胡编滥造的。他要是真能后知五百年,算出自己将死于非命,相信他绝对不会出山当什么国师。身居深山,做个闲云野鹤,闲时抽袋旱烟,嗑袋瓜子,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关于刘基的死因,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被朱元璋授意害死的,有说死于党争的,有说病死的。事实上,刘基应该说是被自己害死的。刘基死于聪明过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总以为众人皆醉他独醒。要知道,在官场中,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说的,有些事是能说不能做的。可他呢,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竟把朱元璋的一些苟且之事点破。这就犯了大忌了。刘基的问题就在于,朱元璋心里想什么,他总是一清二楚。甚至朱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这就让朱元璋有些郁闷了:如此一来,天底下岂不有了两个皇帝?
刘基不给自己留后路,还源于和丞相李善长的矛盾并不留丝毫情面。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因违法被刘基逮个正着,按律当斩。身居要位的李亲自找到刘基要他手下留情。但刘基油盐不进,根本不理李善长的茬,李善长从此和刘基势不两立。朱元璋开国封赏时,给李善长封的是公,给刘基封的是伯,前者年薪的四千担,后者年薪的二百担,相差二十倍之多。朱元璋这么搞,是有意给性情孤傲的刘基一点颜色看看。
但刘基让朱元璋更看不起的,是他的薄情寡义。开国之初,刘基对朱元璋进言,告诫他要对那些助他打天下的骄兵悍将严加提防,竟说什么天下伟业成就之时,就是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将们的价值用尽之时。要知道,那些助朱夺天下的人,大多是朱的结义兄弟,或是义子、义侄。在这个时候,刘基劝朱对他的手足们下手,就让朱元璋觉得刘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心、一路人。尽管后来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对开国功勋大开杀戒,但这种事自己做可以,别人劝他做却不行。刘基的忠心,换来的是朱元璋的疑心。刘基对开国功勋们的薄情与寡义,换来的是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清算。
刘基之死还源于轻信妇人。朱元璋曾因受到武将们排挤而撂挑子归野了,是老朱媳妇马皇后亲自去青田又把他请了回去。开国后,刘基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将至,利用生病机会刻意请求隐退。那个时候,要是坚持一下,退也就退了。但还是马皇后亲自到刘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刘基再帮朱元璋五年,并说是我把你请来的,日后肯定把你平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