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的刘胡兰——少年英雄夏完淳
明朝是非常刚烈的一个朝代。面对清军的入侵,明末的抵抗此起彼伏,持续了很多年,也涌现了非常多的豪杰志士,象夏完淳,阎应元,李定国等人,他们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令人世人为之动容。我因当兵较早,文革时期没能
明朝是非常刚烈的一个朝代。面对清军的入侵,明末的抵抗此起彼伏,持续了很多年,也涌现了非常多的豪杰志士,象夏完淳,阎应元,李定国等人,他们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令人世人为之动容。我因当兵较早,文革时期没能上中学,故没有在课本上读过这位少年民族英雄的诗作“别云间”,今天在老年大学补上了这一课。青岛老年大学的李衍明老师感叹不已地讲述了他的英雄事迹。听着夏完淳那可歌可泣的壮举,我深深被他的民族气节所感染而动容。他才16岁就慷慨就义,这让我想起了牺牲时未满15岁的刘胡兰,这两位少年英雄的勇敢行为令人无比敬仰。
临上刑场前,夏完淳写下了《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他是几社成员夏允彝之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入狱,斥洪承畴赋绝命书《别云间》: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这首诗叙述了他三年为了抗清事业奔走,戎马倥偬,漂泊不定,难以与家人聚合,而今甫一回家便为敌所获,身陷罗网。此诗表达了作者有志不能伸,有家不能报的遗恨。
这首浩气凛然的绝命诗,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夏完淳小小的年龄,担当起了民族的重任,面临敌人的屠刀,神色不变,大义凛然,堪称华夏的千古少年英烈。夏完淳作为年少的诗人,幼年时代吸收了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着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伟大诗情,慷慨激昂,感天动地。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但他的诗作毕竟受其年龄、经历、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题材比较单调狭隘,描写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灾难的尚嫌薄弱,用典过多,有时有掉书袋之嫌。比起其师陈子龙来,自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对后人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意义深刻的。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心潮澎湃,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位松江反清复明小英雄夏完淳临行前还写了《遗夫人书》,读罢更是不禁掩卷叹息: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其中文意与林觉民的《与妻书》极其相似。想当初,读至林觉民的那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亦是感动不已,两文中对夫人妻子爱之深让人落泪。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夏完淳的诗中吸取了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
版权声明:本文由945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